清晨六点,老夫子把笔记本合上,放在桌角。他没睡几个小时,但眼睛是亮的。陈小姐靠在门框边,手里拎着保温杯,说:“真不改了?”
“不用改。”他说,“该说的都写好了。”
她点点头,没再问。两人一起出门,天刚亮,风有点凉。路上几乎没说话,像在等一场考试开始。
采访安排在公司附近的小会议室。白墙、长桌、三把椅子对面摆着三台摄像机。主位坐着一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本子摊开,笔夹在指间。左边是个年轻女记者,头发扎得紧,眼神扫过来像在挑错。右边那人一直低头检查设备,话少,但每次抬头都盯着老夫子看。
“可以开始了?”男记者问。
老夫子点头。灯亮起来,照得人脸发白。
第一个问题很温和:“能谈谈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吗?”
“很多年前就见过。”老夫子答,“真正熟起来是最近的事。工作上有交集,慢慢发现合得来。”
女记者接上:“听说您之前一直在追求另一位同事,持续了很久?”
空气一下子变重。
陈小姐的手指动了一下。老夫子没看她,只盯着提问的人。
两秒后,他说:“那是过去的事,和现在没关系。”
“可很多人觉得,您是在受挫之后才转向现任女友,是不是这样?”
老夫子没急着回答。他把手轻轻放在桌上,掌心朝下压了压,像是稳住什么。
“感情不是替换。”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现在只想好好对待身边的人。”
女记者还想追问,男记者抬手拦了一下,转了话题:“有网友说,您做公益是为了塑造正面形象,甚至有人说是‘洗白’,您怎么看?”
老夫子呼吸深了一点。
“我没有需要洗白的地方。”他说,“书是我买的,车是我开的,人是我联系的。东西送到了,孩子上课了,这些都能查。我不靠谁宣传,也没想当榜样。”
说完,他顿了顿,补充一句:“我们更希望公众关注项目本身,而不是参与者。”
摄像师抬了头,镜头往前推了半寸。
短暂沉默后,男记者继续:“两位年龄差距不小,生活中有没有因为这个产生摩擦?”
老夫子看了眼陈小姐。
她说:“我们聊得来,做事步调也一致。年龄数字写在身份证上,又不住在户口本里。”
全场轻微一静,接着有人笑了。
男记者也笑了笑,但很快收起表情:“那有没有结婚计划?外界对你们的感情发展很关心。”
“感情是过程,不是表演。”老夫子说,“我们现在只想好好相处,其他顺其自然。”
“但如果一直不结婚,会不会让人怀疑这段关系的真实性?”
老夫子没回避:“我们在乎的是彼此有没有认真对待这份感情,不是别人怎么定义它。”
女记者第三次开口:“恋爱期间,您的工作决策有没有受到影响?比如资源倾斜、项目分配?”
“公司流程公开透明。”他说,“我负责的部分都有记录可查。如果有问题,欢迎举报。”
“但我们收到消息,您最近推动的一个支教项目,恰好落在您女友曾实习过的学校区域,这算巧合吗?”
陈小姐猛地坐直。
老夫子手指在桌沿滑了一下,然后停下。
“那个学校是我们筛选名单里的第七个。”他说,“选它是因为交通最困难,孩子上学要走三小时山路。她去过那里,但项目立项时她还没参与任何讨论。”
他看向对方:“你是想问我有没有利用职权为私人关系谋利吗?答案是没有。你可以去查档案,也可以去现场看。”
女记者嘴唇动了动,没再追问。
短暂冷场。摄像师调整了下角度,灯光晃了一下。
男记者换了语气:“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人说,你们这段感情只是炒作,是为了维持热度、绑定公益人设,您会怎么证明它是真实的?”
会议室彻底安静。
陈小姐呼吸变快。老夫子感到后背有点湿,衬衫贴在脊梁上。
他没有立刻回答。
而是转过头,看着陈小姐,声音放低一点:“你觉得呢?”
所有人都愣住。
她咬了下嘴唇,又松开。几秒后,她面对镜头,说:“真实的东西,不需要向所有人证明。我们在乎的,是彼此有没有认真对待这份感情。”
老夫子接过话:“我们不求所有人相信,只求无愧于心。”
他说完,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动作不大,但很坚决。
三位记者互相看了一眼。
男记者翻了一页笔记,刚要开口,女记者突然举起手。
“还有一件事。”她说,“我们掌握到一段录音,是你和前任最后一次谈话的内容片段,里面提到‘我不会再喜欢别人了’。现在看来,这句话似乎并不成立。您当时是不是在演深情?”
老夫子瞳孔缩了一下。
陈小姐的手瞬间攥紧裙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