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慢慢地将笔收进西装内袋里,当他的指尖触碰到那还在微微震动的手机时,他并没有立刻去查看,而是像往常一样,顺手按下了锁屏键,仿佛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此时,会议室里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逐渐散去,只剩下寥寥几张椅子歪歪斜斜地摆放着,仿佛在诉说着刚刚这里发生过的热闹场景。而桌上的文件也被风吹得翻了一页,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然而,老夫子却并没有起身离开,他依旧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打开了放在桌上的平板电脑,熟练地调出了后台数据。
原来,就在裁员名单生效后的七十二小时里,系统自动追踪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流变化情况。经过一番仔细查看,老夫子发现技术部的项目提交速度竟然提升了整整百分之二十七!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不仅如此,行政流程的平均时长也缩短了一天半,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不过,最让老夫子感到意外的是,跨部门协作请求量竟然涨了近四成!这个数据的变化让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紧紧地盯着屏幕,足足看了两分钟之久,然后才缓缓地点了一下导出按钮。随着数据的导出,他的心情也变得愈发沉重起来。
第二天上午九点,高管闭门会如往常一样准时开始。会议室里的灯光逐渐暗了下来,投影仪的光芒却愈发耀眼。老夫子站起身来,将昨晚整理好的简报推送到了每个人的终端上。
一时间,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翻页笔发出的轻微响声在空气中回荡。
“这不是我做的。”他说,“是结构松绑后,大家自己跑出来的效率。”
财务总监抬头:“但你怎么确定这些人走,不会影响核心运转?”
“我们裁的是岗位冗余,不是战斗力。”老夫子点开一张图表,“比如原市场部两个策划岗,工作内容重叠率百分之六十八。现在合并成一个,任务分配更清晰。剩下的人都在动,没人站着等指令。”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人力副总裁开口:“可员工心里还是怕的。昨天我路过茶水间,听见有人说,‘这次轮空算运气好’。”
老夫子点头:“这话我也听说了。有人觉得自己是幸存者,不是被选中者。”
“有区别吗?”另一个高管问。
“当然。”老夫子合上平板,“幸存是躲过去,被选中是要扛起来。我们现在缺的不是人手,是心气。”
会议结束后,他去各个部门转了一圈。中午前,他在技术部例会快结束时敲了敲门框。
“加一分钟。”他说。
所有人都回头。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他站在白板旁边,“是不是觉得自己没被裁,是因为老板眼瞎漏看了你?或者运气好,抽签没抽中?”
没人笑。
“告诉你们。”他声音不高,“这次调整的标准很明确——谁在拖后腿,谁在主动推进事。留下的人,不是因为够低调,而是因为不能少。”
他顿了一下:“你们不是活下来了,是被挑出来继续打下半场的。”
说完他就走了,没等回应。
下午三点,公司内部论坛突然冒出一条热帖,标题是《原来我们不是剩下来的,是被需要的》。这个帖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的内容与上午的一句话有关,但发帖人选择了匿名。
这条热帖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回复,短短时间内就有上百条评论。人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今天第一次觉得加班不冤。”
“刚主动申请接了老王的客户跟进。”
“明天我要重新排项目计划,不能再等别人推了才动。”
这些回复显示出员工们对帖子内容的认同和积极态度的转变。老夫子坐在自己的工位上,默默地浏览着所有的评论,但他一条也没有回复。
第三天,公司高层再次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不再是之前的问题,而是变成了“如何固化当前管理机制”。
会议开始后,副总裁之一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老夫子这套方法确实见效快啊。不过,我有点担心其他主管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架空了呢?毕竟,现在一个系统、一个人,就把所有的决策都做了,那我们这些主管还怎么带团队呢?”
他的话让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其他高层们面面相觑,似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老夫子坐在角落,听完也没急着解释。他打开笔记本,连上公司内网,调出资源调度界面。
“来。”他说,“我现场演示一次。”
他输入下周三个项目的优先级需求,系统五秒内生成了人员调配建议、时间节点预测和风险预警。
“这不是命令。”他说,“这是参考。你们拿回去,可以改,可以否决。但它能帮你们看清哪里卡着人,哪里闲着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