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在掌心震动,老夫子刚把车停稳。他盯着屏幕上的来电显示,没急着接,而是先看了眼时间——凌晨三点二十七分。
他知道这个时候打来的电话,不会是好消息。
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抖,像信号不稳的收音机:“我妈……又烧起来了,血压一直在掉,医生说可能是感染扩散了。”
老夫子坐直了些,顺手把车钥匙拧回启动位。“哪个医院?”
“社区医院,他们建议转院,但最近的大三甲床位紧张,专家号排到两周后……现在人已经迷迷糊糊了。”
“别转。”他说,“你现在就让值班医生把最新检查报告上传系统,我这边马上处理。”
挂了电话,他没再犹豫,直接打开车载终端,调出金手指的医疗模块。界面跳出来时,还残留着昨晚舆情分析的数据曲线,他顺手划掉,输入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突发高热、低血压。
系统开始运行,进度条飞快推进。不到十秒,三条推荐方案弹了出来,附带全国范围内相关专家团队的实时调度状态。
其中一条标着红色优先级:由心内科院士带队的跨学科专家组,目前正入驻本市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参与为期三天的技术研讨,具备临时接诊资质。
老夫子眼睛一亮,立刻点开联络通道。这不是普通的预约系统,而是金手指内置的应急响应网络,能绕过常规流程,直连权威资源。
“这里是市立六院信息科。”一个带着困意的男声响起,“您这个请求没有行政批文,我们没法开放远程会诊权限。”
“患者现在体温39.8,收缩压80,意识模糊。”老夫子语速平稳,“如果等你们走完审批流程,人可能就没了。我是她家属委托的第一协调人,所有责任我来担。”
对方沉默两秒,“那你得先通过身份核验,还要提供完整的电子病历加密包。”
“已经发过去了。”老夫子瞥了眼前挡风玻璃上反射的微光,“三分钟前发送,接收方IP确认无误。顺便说一句,你们主任上周在学术会上讲的那个AI辅助诊断模型,就是我公司技术支持的。”
电话那头咳嗽了一声,“……我看看资料。”
五分钟后,视频通道成功建立。屏幕上陆续接入四位专家,穿着白大褂,背景是标准的多学科会诊室。主诊医师五十岁上下,眉头皱得能夹住钢笔。
“情况很危险。”他看完病历后直接开口,“基础病太多,免疫系统弱,这次发热不排除多重耐药菌感染。贸然用药风险极高。”
“那怎么办?”老夫子问。
“稳妥做法是先做血培养,等结果出来再定方案。但这需要四十八小时以上。”另一位呼吸科专家补充,“问题是,她不一定撑得到那时候。”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
老夫子忽然开口:“系统有没有模拟过三种主流抗生素组合的短期疗效和副作用概率?”
“有。”他一边说,一边调出金手指生成的风险收益对比图,“A方案退热快但肝损风险高;B方案温和但起效慢;C方案折中,配合支持治疗,七十二小时内稳定生命体征的概率是76.4%。”
几位专家对视一眼。
“你这数据来源可靠?”院士问。
“基于近三年全国同类病例数据库,剔除无效样本后建模得出。”老夫子答得干脆,“误差范围±3.2%。”
院士点点头,“那就按C方案来。但必须每六小时监测一次肝肾功能,有任何异常立刻调整。”
凌晨四点十九分,新医嘱传达到社区医院。护士开始准备输液,家属守在床边,手一直握着老人的手腕。
陈小姐坐在角落的椅子上,外套搭在肩上,脸色发白。她抬头看向窗外,天还是黑的,楼下的树影纹丝不动。
手机震了一下,是老夫子发来的消息:“专家团队已全程监控,用药后两小时内会有第一次反馈。”
她回了个“好”字,又删掉,最后只发了一个句号。
六点零三分,监护仪上的体温曲线终于开始缓慢下降。心率也从一百四十多回落到一百以内。
护士惊喜地喊了一声:“退烧了!”
家属们围上去,有人抹了把脸。陈小姐没动,只是盯着屏幕上那一道缓缓平缓下来的波线,像是怕它突然跳起来。
到了上午九点,老人醒了,虽然说话还有气无力,但神志清楚,还能认出人。
主治医生过来查房时连连摇头:“这波扛过去真是奇迹。要不是专家提前介入,换了谁来都难办。”
中午,老夫子接到电话,是那位院士亲自打来的。
“我们团队下午就要离开本地了。”他说,“不过既然接手了,就会跟进到底。我已经安排助理定期查看患者数据,后续调整治疗计划随时可以连线。”
“谢谢。”老夫子站在公司楼下,手里拎着一份还没拆的早餐。
“不用谢我。”院士顿了顿,“倒是你那个系统……挺有意思的。回头能不能让我们课题组研究一下?当然,合规流程会走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