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监控室的灯还亮着。老夫子盯着屏幕上最后一行日志确认无误后,轻轻合上笔记本,起身时顺手把椅子往桌底推了半寸。
他没去休息室,也没回办公室,而是拐进茶水间倒了杯凉透的咖啡,一口喝完,然后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
“林老师,我是老夫子。昨天您说今天有空档,不知道现在方便吗?我这边……刚整理出点有意思的东西。”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你又熬夜了?”
“没睡。”他说,“但我脑子挺清醒。”
“行吧。”对方叹了口气,“早上九点,你们公司会议室,别迟到。还有——穿正式点,我可不想被人拍到跟穿拖鞋的人讨论国家产业导向。”
挂了电话,老夫子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裤脚,上面还沾着昨夜蹭到的一小片饼干渣——那是大番薯留下的遗产。他拍了拍,没全掉,索性不管了。
六个小时后,总部战略会议室。
长桌两侧坐满了人,董事会成员陆续到场,一边翻资料一边低声议论。有人看到议程上写着“政策变动深度解读”,眉头直接皱了起来。
“又是合规问题?”财务董事小声问旁边的人,“咱们不是已经请了第三方做风险评估了吗?”
“这次不一样。”秦先生坐在角落,手里端着一杯豆浆,插了句嘴,“主讲人是林怀远。”
“谁?”
“三年前主导过行业整顿方案那位。”
全场安静了一瞬。
门口传来脚步声,老夫子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一位灰西装、黑皮包的老者,脸上没什么表情,但一进门就让整个房间自动调低了音量。
“各位早。”老夫子站定,环视一圈,“感谢大家准时。我知道不少人觉得政策调整就是麻烦,但我想说——这回,可能是咱们这几年最大的机会。”
有人冷笑:“机会?上个月新规一出,我们两个项目直接卡住动不了。”
“那是因为你们只看到了‘不能做什么’。”老夫子走到投影前,点了下遥控器,“而我没看禁令,我看的是——谁能拿到资格。”
画面切换,一张时间轴缓缓展开,标注着过去五年内七次重大政策发布节点。
“每次监管收紧,表面看是打压,实际都在清场。”他语速平稳,“淘汰一批靠关系吃饭的,腾出位置给能跑数据、懂技术、反应快的。过去五年,每次这种时候,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平均涨了百分之二十七。”
“光说数字没用。”另一位董事开口,“我们要的是具体影响。”
老夫子点头,继续翻页。
“这次的重点不在‘限’,而在‘引’。新政策里藏着三个试点名额,专为具备智能合规能力的企业准备。猜猜怎么评?不是看规模,不是看营收,是看系统响应速度和风险预判准确率。”
他顿了顿,“巧了,我们上周刚升级的风控模型,在模拟测试中达标率百分之九十一。”
会议室里开始有人抬头。
“更巧的是,”他再点一下,“这个资格申请截止日是下周五。材料提交后,评审组会在三家企业里暗访对比,最终决定谁先试点。”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动手,还能抢?”生产部董事问。
“不是‘还能抢’。”老夫子纠正,“是‘必须抢’。因为一旦落选,未来半年所有新业务审批都会被默认按旧标准走流程——慢三天起步。”
财务董事仍持怀疑:“投入呢?组建专项组,买设备,招人,至少两千万起。”
“错。”老夫子摇头,“不需要额外招人。现有技术团队抽调十二人,利用金手指已有的行为预测模块改造适配,三个月内就能上线第一版系统。”
“你那套神秘分析工具?”有人笑出声,“上次说是内部算法,这次不会又是什么未公开技术吧?”
“不是未公开。”老夫子平静回应,“是还没来得及申报专利。但它确实算得准——比如,它提前四天预测到上一轮审查会增加数据溯源要求,所以我们提前补了日志接口,结果当天唯一一家顺利通过初审。”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林专家这时开了口:“他们说的是真的。评审组内部讨论过这件事,认为贵司的数据完整性远超同行。”
一句话,压住了所有质疑。
老夫子接着说:“所以我建议启动‘双轨战略’:一条线稳住现有业务,确保合规零失误;另一条线成立新政响应专班,主攻绿色认证服务和智能合规输出。这两个方向,三年内市场增量预计超过八十亿。”
“听起来像画饼。”财务董事还是不松口。
“那就看现实的。”老夫子切到下一个画面。
一段模拟视频开始播放:如果什么都不做,两年后公司将错失约十八亿订单,客户流失率上升至百分之十九;如果现在布局,两年内新业务利润占比可达总收益的百分之三十二。
视频结束,没人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