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家中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餐桌上不再只是清粥小菜,偶尔有了荤腥,林建国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也换成了新的。
更重要的是,林建国眉宇间常年凝聚的愁苦和疲惫,被一种扬眉吐气的红光所取代。
他依旧做着校对的活计,但腰杆挺直了许多,走在巷子里,邻居们见面都会客气地打招呼,甚至带着几分讨好地打听林砚的“近况”。
林砚带来的银钱,他小心翼翼地存起大半,说是要给儿子将来上大学或“做大事”用。
这种生活质量的提升,让林砚更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修行和“播种”大业中。
他白天上学,晚上则交替进行文气修炼、药浴淬体、撰写《聂隐娘》后续章节,以及整理那套《基础导引术浅析》。
日子充实而平静,体内的文气日益浑厚,对星辰之力的感应也越发清晰。
这一日,他依约前往墨香书局送稿并结算书款。
刚走到书局所在的街口,便发现气氛与往日不同,书局门口竟排起了不长不短的队伍,多是些穿着体面的管家、小厮模样的人,也有一些看似寒门学子打扮的年轻人。王掌柜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见牙不见眼,指挥着伙计维持秩序。
“诸位稍安勿躁!《聂隐娘》第二卷今日开售,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林公子亲笔签名版?有有有!不过得加价三成,而且仅限前十位!”
林砚微微挑眉,没想到小说的影响力已扩展到这般地步。
他绕到书局后门,王掌柜早已等候在此,见到他如同见了救星。
“林公子!您可算来了!”王掌柜将他迎进内室,迫不及待地递上一个比上次沉重许多的钱袋,“这是上一卷的分成,托您的福,卖得极好!连临郡都有书商来打听进货了。”
林砚接过钱袋,入手沉甸甸,估摸着足够普通人家数年开销,他面色平静地收下,将新的书稿拿出。
王掌柜双手接过稿子,如同捧着圣旨,粗略一翻,又是连连叫好。但他今日似乎另有要事,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道:“林公子,今日……有几位贵客,想见您一面,不知您可否赏光?”
“贵客?”林砚目光微动。
“是城东赵家、李家、还有……苏家的管家。”王掌柜压低声音,“都是本地有头有脸的家族。赵家是书香门第,祖上出过举人;李家是粮商,家底丰厚;苏家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府上的小姐、公子,都是您的读者,十分仰慕您的才华,想……想请您过府一叙,或是求取墨宝。”
林砚心中了然。
这是地方乡绅和世家开始正式接触和示好了。
他们看中的,或许不仅仅是他的“文采”,更是他背后隐约代表的、可能改变现有格局的“文气”潜力。
苏家的出现,尤其值得玩味,这或许是苏云山馆主进一步释放的信号。
“替我谢过各位厚爱,”林砚略一沉吟,婉拒道,“不过近日课业繁忙,还需静心创作,恐怕无暇赴约。至于墨宝……”
他看了一眼桌上现成的笔墨,“我可为书局题写一幅匾额或对联,至于诸位管家所求,还请回禀家主,容后再议。”
他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过早地陷入地方势力的应酬,并非明智之举。
但为书局题字,既能提升书局格调,利于书籍传播,也算是对王掌柜辛苦的回报,且不涉及私人交情,尺度正好。
王掌柜虽有些失望,但能求得林砚墨宝悬挂书局,已是意外之喜,连忙铺纸研墨。
林砚提笔,略一思忖,写下了一副对联:
“墨海飘香,文光射斗牛之墟;
书山有路,勤径通天地之奥。”
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文气与开阔的意境!
王掌柜虽不通武道,也能感觉到这字看得人精神一振,不由大声喝彩:“好!好字!好意境!有此对联,我墨香书局蓬荜生辉!”
题字完毕,林砚没有多留,从后门悄然离开,他并未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城南,按照王掌柜提供的地址,寻找那位擅长修复古籍的徐老先生。
徐老先生的住处极为偏僻,是一座几乎被藤蔓爬满的旧式小院,门庭冷落。
林砚叩响门环许久,才有一个头发乱糟糟、穿着沾满墨迹旧袍的老者慢悠悠地打开门,眼神浑浊,带着被打扰的不耐烦:“谁啊?没事别来烦我。”
“可是徐老先生?晚辈林砚,受墨香书局王掌柜引荐,想请老先生出手,修复几册旧书。”林砚拱手行礼,态度恭敬。
“林砚?”徐老先生浑浊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就是那个写《聂隐娘》的小子?”
“正是晚辈。”
“进来吧。”徐老先生语气缓和了些,侧身让林砚进门。
院内堆满了各种残破的书卷、木板、工具,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和药水的气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