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经营了小卖部,以及接手了碾米厂,这几年刘丽萍也挣了一些钱。挣的倒不是什么大钱,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也不可能有什么大钱可以挣。但这几年,刘丽萍夫妇也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吃的、喝的都是家里提供的,他们无非就是时不时割一两斤猪肉、捡几块豆腐,或者逢年过节给老人小孩买点东西。
身上不缺钱,刘丽萍心里总寻思着办几件事情。她最渴望买一辆红嘉陵,方便丈夫到县里进货。以叶文明、张坚定为首的几个能人,竟然准备把红嘉陵换成黑嘉陵了,这就让刘丽萍更加按捺不住,心想着干脆也买一辆黑嘉陵。不过,家婆连红嘉陵都不同意她买,更别说是价格更高的黑嘉陵了。
她只好暂时打消了这一个念头。
除了摩托车,刘丽萍也寻思着建几间房子。由于小卖部以及碾米厂的屋子都是四房集体所有,四房个别几个见不得别人好的人,一说起这一件事情,话里话外总是酸溜溜的。她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占着这几间屋子,她觉得自己干脆重新找一个地方建几间房子,把小卖部和碾米厂都搬过去,这样就没有人会酸溜溜地说三道四了。另外,房子建好了,她的小家庭就可以搬进去吃住,可不方便多了。
只是,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家要分出去过了,恐怕这一件事情是不会得到丈夫和家人同意的。
她只好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话又说回来,家里住房紧张的情况,也让刘丽萍很是忧虑。随着几个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这个问题就愈发的突出。她早就有了再要一个孩子的打算,只是一直忌惮越来越紧的计生政策。脑子里一旦产生什么念头,这个念头就会无边无尽地蔓延,实在是折磨人。现如今,有三件事情是她心里的执念:一个是入党,以便后面参选妇女主任;第二是买摩托车;第三就是建房子。
入党的问题已经解决,是叶永盾给当的入党介绍人;即使家婆反对,但她是打定主意要买摩托车了,她可不想每次进货,都要把亲爱的德兴累个半死;而至于建房子,这可是一件大事,不是凭谁一句两句话就能决定的,于是就有了她又怀孕的事情。
此事自然是她自己编造的。
因为计划生育,她早就上环了。
而她之所以敢这样编造自己,为的就是给建房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永诚夫妇终于下定决心,要建新房子了。
老两口目前还有一点积蓄,如果两个儿子各出一些钱,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就算有困难,他们还可以像以前那样到外面借。借钱这种事情并不丢人,而且他们要办的是正事,更加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人嘛,不能说身上没有钱就不办事。能赚钱是一种本事,能借得到钱也算是一种本事,不偷不抢不坑不拐的。但是,正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的前提是要守信用,说好什么时候还,就要什么时候还。永诚夫妇在外面借钱又不是一回两回了,老两口为人公正、守信用,永诚也有不错的名望,在外面借点钱终究不是什么难事。
老两口决定下来,就先找到德兴夫妇商量这一件事情。
德兴夫妇当即表示赞成。
丽萍说:“我是赞成建新房的。你们不用担心钱的问题,需要多少,我和德兴就拿多少。实在不够的话,我还可以回去找我爸先借一点,我爸不也表态了嘛……”
永诚知道她会同意,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钱的方面也不能尽看她一个人的。
他说:“要说这房子的事情,我们这当父母的,自然有责任要为你们落实,但家里的情况……”
丽萍打断了他的话,说:“现在可不仅仅是二老的责任,别忘了我和德兴也是当父母的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在新房子的事情上,二老、德安、德兴,一边各出一份,三方合力……”
这一点,正是永诚所考虑的。
见小儿媳妇的态度明确,他觉得这一件事情好办多了,就说:“那好,我给德安写一封信,看看他的态度如何。如果他也同意了,我们就把这件事情确定下来,并尽快落实。”
很快,叶永诚就给远在深圳的大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言明了家里建新房的计划。
信寄了出去,他又找到两个弟弟,告知他家准备建新房子的事情,并征询他们要不要一起建房子。
家里也就他们兄弟三个了。虽然已经分了家,而且永善去了石岭县就很少回来,但怎么说他们都还是一家人,是一个不可以分割的整体。
在房子的问题上,永实家里也面临着不够住的困境——女儿已经十四岁了,现在跟弟弟住一个屋子里。弟弟的年纪尚小,姐弟俩暂时挤一屋里还说得过去,但随着两人一天天长大,恐怕是不能再挤一屋了。虽然永善去了石岭县,但根终究在上山村的土地里;不管他去什么地方,早晚也有落叶归根的一天,好歹也建几间房子放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