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巷的午后总是带着慵懒的暖意,阳光透过百草堂雕花的木窗,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光影里还浮动着细小的尘埃,像是被阳光唤醒的旧时光。林墨正低头整理祖父留下的医案,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时,能清晰感受到纸面因岁月侵蚀而产生的细微粗糙感。医案上的字迹是祖父那手苍劲有力的楷书,密密麻麻的批注里,不仅记录着病症、治法和疗效,偶尔还会夹杂几句心得,比如“治老人病,当如春风化雨,忌猛药强攻”,这些字句让林墨每次翻看都倍感亲切。赵铁山坐在一旁的酸枝木太师椅上,慢悠悠地喝着艾草茶,青花瓷茶杯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轻轻转动,茶水上飘着几片嫩绿的艾叶,香气清淡而绵长。他的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经络铜人上,那尊铜人是百草堂的传家宝,铜身上刻满了细密的经络和穴位,历经百年依旧光泽温润,赵铁山的眼神里满是悠远,像是在回忆着与这尊铜人相关的过往岁月。
“林大夫,有人找!”门口传来陈小雨清脆的声音,像颗被阳光晒得透亮的玻璃球,瞬间打断了室内的宁静。陈小雨刚从外面采购回来,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发梢还沾着一片从巷口老槐树上飘落的嫩叶,她手里提着装满艾草和薄荷的布袋子,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
林墨抬头望去,只见一位穿着深蓝色志愿者马甲的中年女人站在门口,马甲上绣着“铜人巷社区服务”的白色字样,边角处有些磨损,看得出来是经常穿着的。女人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角有淡淡的细纹,笑起来时显得格外亲切,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红色的信封,信封边缘被手指捏得有些微微发皱,看得出来她来之前或许有些紧张。“你好,我是铜人巷社区居委会的李主任,”女人走进来,脚步很轻,似乎怕惊扰了这屋里的宁静,她的目光扫过室内古朴的陈设——墙上的经络图、案头的药罐、架子上整齐排列的药包,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早就听说百草堂的林大夫医术高明,去年冬天我家老伴儿的老寒腿,就是听邻居说找你艾灸调理好的,今天特地过来,是想邀请你参加下周六的老年人健康义诊活动。”
李主任将红色信封双手递给林墨,信封上印着“铜人巷社区老年人健康义诊邀请函”几个烫金大字,字体饱满,边缘还印着一圈细小的祥云花纹,看得出来是精心设计过的。“现在社区里的老人越来越多,60岁以上的就有三百多户,很多人都有腰腿痛、高血压这些老毛病,”李主任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去大医院排队挂号要大半天,年轻人上班没时间陪,老人们自己去又不方便,我们想着请你去现场给大家看看,既不用奔波,还能普及一些中医养生知识,老人们肯定高兴。”她说话时,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马甲上的纽扣,能看出她对这件事的重视。
林墨双手接过信封,指尖触到信封温热的质感,打开一看,里面的邀请函用的是米黄色的宣纸,上面用黑色宋体字详细写着义诊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时间定在下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二点,地点在社区中心广场,还特意标注了“提供免费茶水和休息座椅”。“李主任,感谢信任,我一定去。”林墨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一直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尤其是让老人们知道中医在慢性病调理上的优势,这正是个好机会。他将邀请函轻轻放在医案上,特意压上了祖父留下的镇纸,那是一块刻着“仁心”二字的青石镇纸,分量十足。
赵铁山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接触时发出一声轻响,他笑着说:“这是好事啊,林墨,你可得好好准备,老年人的病不比年轻人,多是虚实夹杂,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加上年老体衰,辨证的时候要格外细致,不能一概而论。”他顿了顿,喝了一口艾草茶,茶香在口中散开后才继续说道,“比如同样是腰腿痛,有的是寒湿阻络,舌苔白腻,脉象沉迟,得用温经散寒的法子;有的是气血亏虚,面色苍白,脉象细弱,就得补气血、通经络,治法完全不同,可不能用一套方法应对所有老人。”他说着,从太师椅旁拿起一本线装的《老年医案集》,翻到其中一页递给林墨,“你看看这个案例,和咱们上次遇到的那位张大爷很像,或许能给你点启发。”
李主任连连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赵师傅说得太对了!我们就是看重林大夫辨证施治的本事,不像有些江湖郎中,不管什么病都用一个方子,上次有个卖保健品的,给我家邻居推荐的药,说是能治所有老年病,结果吃了反而拉肚子。”她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份折叠整齐的名单,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是我们初步统计的报名老人,大概有五十多位,主要集中在腰腿痛、高血压、糖尿病这几种病症,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标了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方便你们后续跟进。”林墨凑过去看,发现名单上的字迹工工整整,还有几处用红笔做的标注,比如“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等,看得出来李主任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