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堂的晨光刚漫过案几,苏清瑶就把一叠解剖学图谱拍在了林墨面前。纸页上清晰印着人体神经、血管的分布示意图,她指尖点在胸腔位置:“你看,至阳穴对应的区域只有肋间神经和胸膜,根本没有所谓的‘经络通道’。”她抬眼直视林墨,眼神里带着学术辩论的锐利,“昨天你用至阳穴治胃痛,顶多是刺激神经产生的镇痛反应,和经络没有半毛钱关系。”
林墨刚给案几上的艾条掸去浮灰,闻言动作一顿。他拿起祖父的医案,翻到画着经络循行线的那一页,指尖划过至阳穴到胃脘的虚线:“祖父医案里记了上百例,至阳穴治胃寒急症百试百灵。中医说督脉贯脊通阳,至阳穴是阳气交会处,能温通气血、散寒止痛,这不是单纯的神经刺激能解释的。”
“可现代医学里根本没有‘经络’这个解剖结构!”苏清瑶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实验数据,“我查了国内外的研究,所谓‘经络感传’大多是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仪器能检测到经络的实体存在。你那套‘气的运行通道’,在解剖学上站不住脚。”
陈小雨端着三碗艾草茶走进来,见两人剑拔弩张,悄悄把茶杯放在他们手边:“清瑶姐,林哥,有话好好说嘛。”她凑到图谱前,指着至阳穴的位置,“可是昨天秀兰阿姨确实十分钟就不疼了呀,不管有没有经络,管用不就行了?”
“这不一样!”苏清瑶转头对陈小雨说,“科学讲究实证,不能凭经验就认定一个不存在的结构。我们做研究要严谨,不然中医永远会被当成‘伪科学’。”她又看向林墨,语气放缓了些,“我不是否定你的疗效,只是觉得该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而不是归因于虚无缥缈的经络。”
林墨没反驳,拿起一根艾条点燃。艾烟袅袅升起,他走到穴位铜人旁,指尖顺着督脉的铜钉划过:“你说没有经络,那为什么艾灸至阳穴能治胃痛,艾灸其他相近穴位就没用?”他指着铜人上的灵台穴,“这个穴位和至阳穴只隔一寸,主治咳嗽气喘,对胃痛毫无效果。如果只是刺激神经,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苏清瑶愣住了,一时语塞。她确实没考虑过穴位特异性的问题,翻了翻笔记本:“可能是不同穴位对应的神经支配区域不同,至阳穴的神经刚好与胃部神经有关联。”
“那中医的经络循行线,为什么和神经、血管的分布不完全重合,却能精准对应病症?”林墨追问,“祖父医案里说‘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穴通阳散寒,刚好对应胃寒急症的病机。这不是巧合,是古人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总结。”
正在后院晾晒艾草的赵铁山听见争执,提着竹篮走进来。他放下篮子,拿起案几上的茶杯喝了口茶:“你们年轻人啊,总纠结于‘看得见’和‘看不见’。”他指着窗外的铜人巷,“你看巷口的石板路,下雨时水流顺着路沟走,可你看不见路沟里的引力和地形影响。经络就像这无形的‘水势’,是气血运行的规律,不是实体管道,但确实存在。”
苏清瑶皱起眉:“赵叔,您这是类比,不是科学证明。”
“中医的智慧,很多时候比科学仪器看得更透。”赵铁山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拿起林墨的医案,“当年我跟你祖父学诊,他就说‘经络者,气血之通路也,无形而有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人体的‘能量网络’,虽然解剖刀切不出来,但能通过气血运行感知到。”他指着至阳穴,“至阳穴在督脉上,督脉通阳,胃寒是阳气不足,艾灸这里能调动全身阳气去温寒邪,这就是‘通则不痛’的道理。”
“‘能量网络’这种说法太模糊了!”苏清瑶坚持道,“做科研必须有可测量、可重复的指标。我可以设计个实验,用肌电图监测艾灸至阳穴时胃部肌肉的反应,再对比艾灸非经络穴位的效果,看看是否真有差异。”
林墨眼睛一亮:“好啊,我同意做实验。”他转头对赵铁山说,“正好让数据说话,也让清瑶看看经络的作用。”
苏清瑶没想到林墨这么爽快,愣了愣后立刻拿出手机联系实验室:“我明天就申请设备,找十位胃寒患者做对照实验。”她顿了顿,补充道,“如果实验结果真能证明至阳穴的特异性与经络循行一致,我就承认经络的存在。”
“一言为定。”林墨伸出手,两人指尖相握,带着几分较劲的力道。
陈小雨在一旁拍着手笑:“这下有好戏看了!我要把实验过程拍成短视频,让粉丝们也看看中医到底科不科学。”
当天下午,苏清瑶就带着实验方案回来了。她把表格递给林墨:“十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艾灸至阳穴,一组艾灸旁边的灵台穴,每次艾灸十五分钟,连续三天,监测胃痛缓解程度和胃电活动变化。”她指着表格里的指标,“胃电频率、振幅,还有患者的疼痛评分,都是客观数据,不会有主观偏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