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路职工公寓就杵在北站后身,一栋红砖楼,有些年头了,墙面上爬满了冻僵的冰凌。2005年春运,人潮涌动,这栋老楼却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安静得只剩下暖气管子的咕嘟声。
小周是这里的临时管理员。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刚从铁路技校毕业,等着分配正式工作。春运期间,老员工都要上一线,这看公寓的轻省活儿就落在了他身上。
公寓里常年没什么人,除了几个退休的老铁路职工,就是偶尔来几个跑短途的列车员。唯独13号房间,每年春运期间总会有人来住。
“记住啊,13号房间,春运期间别安排别人。”老管理员交代工作时特意嘱咐,“年年如此,上面交代的。”
小周没多想,铁路上规矩多,有些事儿不问为什么。
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他来了。
那天傍晚,雪下得正紧。小周在值班室里整理登记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带进一阵刺骨的寒风。小周抬头,看见一个穿着旧式墨绿色铁路制服的男人站在门口,肩上落着还未融化的雪花。那制服样式很老,小周只在档案馆的旧照片里见过。
“住店。”男人声音低沉,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他面色苍白,像是久不见阳光,眼角皱纹很深,但头发却梳得整整齐齐。递过来的身份证冰凉,小周接过时不经意触到他的手指,冷得他一激灵。
“13号房间。”男人说,似乎早就知道这里有他一间房。
小周按规矩办理入住,手有些抖。男人在登记簿上签下名字——字迹潦草模糊,像是沾水不足的钢笔写出来的,勉强能认出“李振国”三个字。
“您需要帮忙拿行李吗?”小周问道。
男人摇摇头,转身径直走向走廊深处。小周注意到他两手空空,什么行李都没有。
那晚小周睡不着,隔着值班室的窗户,能看见13号房间的灯一直亮到后半夜。他好奇地翻出往年的登记簿,一页页往前翻。每年春运期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13号房间果然都被同一个人订走。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那些签名全都一样——一样的模糊,一样的笔迹,一样的名字:李振国。
第二天清晨,小周特意早起,想等那位房客出来退房。可等到日上三竿,13号房间也没动静。他忍不住去敲门,没人应答。用备用钥匙打开房门,房间里整整齐齐,床铺没有睡过的痕迹,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煤炭燃烧后的味道。
老铁路公寓没有集中供暖,还是用的老式煤炉,可这房间里的煤炉早已多年不用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振国每晚准时出现,清晨神秘消失。小周越来越好奇,也越来越不安。他试着跟几位常住的退休老职工打听,可一提到13号房间,老人们都讳莫如深,要么转移话题,要么直接摆手说不知道。
腊月二十八夜里,小周被一阵规律的敲击声惊醒。那声音像是铁轨接头处火车轮子压过的“咔嗒”声,又像是有人在用锤子敲打什么。声音从13号房间方向传来。
小周壮着胆子,蹑手蹑脚走到13号房门外。他把耳朵贴在冰冷的门板上,听见里面隐约传来低沉的说话声,像是在念什么名单,又像是在报站名。他听不真切,只捕捉到几个零碎的词:“三洞...垮了...快...”
突然,声音戛然而止。小周屏住呼吸,感觉一股寒气从门缝里渗出来,钻进他的脚底。他慌忙逃回值班室,一夜无眠。
第二天,小周决定去档案室查一查。他是临时管理员,按理没权限查阅旧档案,但看管档案的老张是他远房表叔,好说话。
档案室在地下室,一股霉味和旧纸张混合的气息。老张听了小周的来意,皱起眉头:“你打听这个干啥?”
“就是好奇,13号房间每年都住同一个人,但从来不见他出来,也不见他人影...”
老张脸色变了,四下张望一下,压低声音:“你看见什么了?”
小周把经历说了一遍,老张长叹一声,从最里面的架子上翻出一本泛黄的档案册,封面写着“1975年事故记录”。
“这事不许外传,明白吗?”老张神情严肃,“铁路上的事,有些能说,有些不能说。”
档案记载:1975年12月28日,春运前夕,浑江线三洞湖段发生重大事故。一列满载归乡旅客的列车在通过隧道时遭遇塌方,车头及前三节车厢被埋。列车长李振国时年42岁,在最后时刻通过广播组织乘客疏散,自己却未能逃生。事故共造成37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档案里附着一张黑白照片,正是那个入住13号房间的男人,只是照片上的他更加鲜活,眼神坚定。
“李振国就住咱们公寓附近,家里有老婆和一对儿女。”老张点上烟,深吸一口,“事故发生后,他家人搬走了,不知去向。这公寓改建后,每年春运期间,13号房间就会有人预订,签的都是他的名字。上面有交代,这事不声张,不留记录,房间照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