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记魂:编《华夏先民亡魂录》,追踪华夏亡魂轮回
幽冥深处,忘川河的浊浪终年拍打着岸边的三生石,石上光点流转,每一点微光都是一道刚入轮回的亡魂。平心立于奈何桥头,玄色长袍拂过丛生的彼岸花,目光越过熙攘的魂群,落在远处逐渐清晰的人族魂影上——那是来自地球华夏的先民亡魂,他们的魂体带着农耕的烟火气,衣角似还沾着黄土与谷穗的残痕。自三界六道立,地球华夏先民的亡魂便成了幽冥轮回中最特殊的存在,今日,她要为这些亡魂立一部专属名录,让每一道曾在华夏土地上耕耘过的魂灵,都能在轮回中留下可寻的痕迹。
“孟婆,”平心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穿过忘川的风声传入孟婆耳中,“今日起,凡华夏先民亡魂过奈何桥,需先登记魂籍,再饮孟婆汤。”孟婆放下手中的汤勺,躬身应道:“遵平心娘娘谕。”她看着平心取出一方用幽冥玄玉制成的玉册,玉册封面刻着“华夏先民亡魂录”六个古篆,字痕中流淌着淡淡的金色魂力——那是平心以自身本源魂力炼化的印记,能永久留存亡魂的核心信息,纵历经十世轮回,也可凭此册追溯。
首位登记的亡魂是一位年迈的华夏先民,他的魂体佝偻,手中还紧攥着一缕干枯的稻穗。“老丈,”平心上前一步,声音温和了几分,“你来自华夏哪一部落?生前有何事迹?”老亡魂抬起浑浊的魂眼,似是回忆起生前的景象,沙哑地开口:“吾...吾是神农部的阿禾,一辈子种稻,去年天旱,吾带族人挖渠引水,救了部落的稻苗...后来...后来染了风寒,就走了。”平心手中的玉笔蘸取忘川水凝成的墨,在玉册上缓缓书写:“神农部,阿禾,生前率族挖渠抗旱,护农耕,积小善。”落笔的瞬间,玉册上浮现出一道微弱的金色纹路,与阿禾的魂体产生了一丝微妙的联结——这便是魂痕印记,此后无论阿禾转世何处,这道印记都将跟着他的魂灵,在《华夏先民亡魂录》中留下轨迹。
随着时间推移,过奈何桥的华夏亡魂越来越多,平心始终耐心地询问每一道亡魂的来历与事迹。有来自轩辕部的铸匠,生前为部落打造了数十把石斧,助族人抵御凶兽;有来自女娲部的女子,擅长编织麻布,教会了部落里的姑娘们缝补衣物;还有年幼的孩童,虽未及成年,却在凶兽袭击部落时,勇敢地敲响了警示的木铎...每一道亡魂的故事,都像一颗散落的星辰,被平心用玉笔一一记录在玉册上,渐渐汇聚成一片璀璨的“魂星”。
一日,一道特殊的亡魂来到奈何桥前。这道亡魂身着粗布短褐,魂体上带着淡淡的伤痕,却透着一股坚韧的气息。“你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一部落?”平心问道。亡魂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不甘:“吾名石壮,来自蚩尤部。吾们部落与轩辕部打仗,吾战死了...吾是不是...是不是坏人?”平心看着他,缓缓摇头:“幽冥判魂,不论部族之争,只论生前善恶。你说说,生前可有伤人害命之事?”石壮沉默片刻,低声道:“吾只杀过敌人,从未害过部落里的老弱妇孺。吾还曾救过部落里的孩子,把他从洪水边拉了回来...”平心点点头,在玉册上写道:“蚩尤部,石壮,战亡,生前护部中幼弱,无枉杀之举。”写完后,她对石壮说:“部族纷争乃人族衍化必经之事,你无大恶,可入轮回,来世仍可投生华夏。”石壮愣住了,随即深深躬身,眼中的不甘渐渐消散,化作一丝释然,转身接过孟婆汤,饮下后踏入轮回通道。
为了确保《华夏先民亡魂录》的完整,平心还特意派十殿阎罗中的秦广王,前往地球华夏的土地上巡查。秦广王化作凡人模样,走遍了华夏的各个部落,收集那些未被记录的亡魂信息——有在山林中迷路饿死的猎手,有为救族人被毒蛇咬伤的巫医,还有在部落迁徙途中病逝的老者...秦广王将这些信息一一带回幽冥,平心则仔细核对,补录进玉册中。有时,遇到魂体虚弱、记不清自身信息的亡魂,平心还会以自身魂力温养他们的魂体,助他们回忆起生前的点滴,确保每一道华夏先民的亡魂都不会被遗漏。
随着玉册上的记录越来越多,平心发现了一个规律:华夏先民的亡魂大多带着“善”的印记,他们或耕耘土地、或守护部落、或传承技艺,鲜少有大奸大恶之魂。这让平心更加坚定了“华夏亡魂优先入六道、善魂投华夏”的规则——这些先民们用一生守护着华夏的文明火种,理应在轮回中得到善待,让华夏的文脉得以延续。
一日,平心正在翻阅《华夏先民亡魂录》,忽然发现玉册上有一道魂痕印记异常明亮。她顺着印记追溯,看到了一道正在轮回通道中流转的魂灵——那是之前登记过的神农部亡魂阿禾。此时的阿禾正准备投身到一个华夏的农耕家庭,魂体上的金色印记与那户人家的气运产生了共鸣。平心微微一笑,提笔在玉册上补充:“阿禾,一世轮回,投华夏农耕家,承善因,续华夏脉。”这便是《华夏先民亡魂录》的妙用,不仅能记录亡魂的过往,还能追踪他们的轮回轨迹,确保每一道善魂都能循着文脉的指引,重回华夏的土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