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立于涂山之巅,指尖拂过青石上刻满星轨的“历石”,目光掠过下方炊烟袅袅的人族部落。秋风卷着黍麦的香气漫上山坡,身后跟着的羲和族长老捧着布帛所书的《节气详注》,声音带着几分敬畏:“陛下,二十四节气已核验三载,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皆合天时,就连南方九黎部落的稻作,也依着‘芒种插秧、霜降收仓’的法子,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
舜帝颔首,伸手抚过历石上“春分”二字的刻痕——那是颛顼帝时初定“二分二至”的根基,经帝喾细化物候,又经他与羲和、常羲两族昼夜观星,才补全了“雨水”“惊蛰”“小满”等十六个节气,凑齐这二十四道嵌在时光里的刻度。他想起三年前在昆仑虚鸿蒙宗,玄空大长老递来的那卷《洪荒星象图谱》,泛黄的帛书上,龙宇道尊以金乌火烫写的批注仍清晰可见:“人族历法,非止记时,实乃定民之本、文明之根。”
彼时玄空曾指着图谱中“北斗绕极”的轨迹,轻声解释:“道尊观诸天星象,见人族气运与历法相生。若历法乱,则农时错、百姓饥;若历法明,则天下安、文明兴。”舜帝那时便暗下决心,要将这凝结了三皇五帝心血的历法,化作人族生生不息的薪火。
此刻山脚下传来一阵喧哗,舜帝循声望去,只见几个背着竹篓的孩童围着部落里的老巫,正仰头听他讲“霜降”的故事:“待天上的霜花落在麦田里,就得把晒好的粟米收进粮仓啦。当年神农皇尝百草,就是依着‘寒露种麦’的规矩,才让咱们有了足够的粮食过冬……”老巫枯瘦的手指指向天空,“你们看那残星,当它落在西边的山尖时,便是‘立冬’要到了,得赶紧修补屋舍,备好御寒的兽皮。”
舜帝莞尔,转头对羲和长老道:“传令下去,让各部落挑选识字的子弟,到涂山来学习历法。再将二十四节气刻在青铜鼎上,分送九州——东边的夷族部落靠渔猎为生,要特别标注‘谷雨捕鱼’‘冬至藏船’;西边的羌族以畜牧为主,需补充‘清明放畜’‘大雪护羔’的注脚。”
“陛下英明!”羲和长老躬身应下,又似想起什么,补充道,“昨日有北方狄族的使者来见,说他们那里冬日极寒,不知何时该迁移牧场。臣已按历法推算,为他们定了‘小雪迁南、惊蛰返北’的时辰,使者听了连连叩谢,说这是‘救命的法子’。”
舜帝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心中忽然涌起一阵感慨。他想起黄帝战蚩尤时,九天玄女送来的《兵阵图》里,也曾标注“芒种出兵、秋分收兵”的战机;想起神农皇着《百草经》时,每味草药的采摘时间都依着“春分采芽、夏至采叶、秋分采果、冬至采根”的规矩。这历法,早已不是简单的时光刻度,而是融入人族血脉的生存智慧。
三日后,涂山脚下的空地上,九州部落的子弟齐聚一堂。舜帝亲自登上高台,手持木简,逐字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百草萌动,此时该翻耕土地,播下粟种;‘夏至’之时,日影最短,阳气最盛,需引水灌田,防禾苗枯槁;‘立秋’之后,凉风至,白露降,要抓紧收割黍麦,莫误农时;‘冬至’那天,日影最长,阴气最浓,当闭门休养生息,筹备来年春耕……”
台下的子弟们听得入神,有人捧着木简飞快记录,有人指着天空辨认星象,还有来自南方的子弟举手问道:“陛下,我们那里雨水多,若‘小满’时节连日降雨,稻苗会涝死,该如何应对?”
舜帝笑着答道:“这便是历法需因地制宜的道理。你们可在‘清明’前后,先挖好排水沟,再在‘小满’前查看稻苗长势,若叶片发黄,便提前排水——这些细节,我已让鸿蒙宗的弟子整理成《历法应变注》,稍后会分发给你们。”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欢呼,有个来自中原部落的少年朗声道:“陛下,我要把历法教给族里的每一个人!等到来年‘惊蛰’,我就带着大家去田里播种,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舜帝闻言,眼中泛起暖意。他知道,这少年说的,正是三皇五帝代代相传的心愿。从伏羲画八卦定四时,到颛顼绝天地通正历法,再到帝喾定节气、尧置闰月、他补全二十四节气,这绵延数百年的智慧结晶,终于要在人族大地上扎下根来。
数月后,九州的青铜鼎陆续铸成。当刻着“二十四节气”的鼎送到东方夷族部落时,部落首领率领族人对着鼎叩拜,将鼎安放在部落的祭坛上,每日清晨都要查看鼎上的刻度,安排当日的劳作。在西方羌族的牧场里,牧民们按着历法迁移牲畜,再也没有因寒冬或酷暑损失过牛羊。在南方蛮族的稻田中,农夫们依着“芒种插秧、大暑晒田、霜降收割”的规矩耕种,稻穗长得比往年饱满了许多。
这年冬至,舜帝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交接大典上,舜帝将刻满历法的历石交给禹,郑重嘱咐:“此历乃人族之根,你需代代相传,不可荒废。将来若遇灾荒,若逢战乱,只要历法还在,人族就有生存的希望,文明就有延续的火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