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农余晖:天下格局与蚩尤崛起
姜水之畔的晨雾还未散尽时,神农氏的族老们已在议事堂前的柏树下踱步。彼时距神农尝百草定五谷已过百余年,部落联盟的火种虽仍在中原大地蔓延,却渐渐显露出裂痕——黄河下游的九黎部落,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崛起。
九黎之主蚩尤,是个生得铜头铁额的汉子。传闻他幼时曾随神农氏的药农辨识草木,却更痴迷于山石的坚硬与金属的锋芒。成年后,他带着族人在雷泽之滨冶炼青铜,将原本用于开垦的石斧锻造成劈山裂石的战刃,又驯化了山林中的熊罴貔貅,组成了中原从未见过的兽兵阵。
“蚩尤近日已吞并了东部的少昊部落,下一步怕是要渡黄河向西了。”族老手中的骨杖敲击着地面,声音里满是忧虑。议事堂内,神农氏的现任首领榆罔沉默着,指尖摩挲着案上的陶片——那是去年蚩尤派使者送来的“礼”,一块铸着狰狞兽面的青铜牌,背面刻着“共分中原”四字。
没人敢轻视蚩尤的野心。彼时神农氏的联盟虽大,却因百余年来专注于农耕与医药,战力早已不如先祖时期。榆罔知道,单凭神农氏的力量,恐怕挡不住九黎部落的铁蹄。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黄帝部落的方向——那片在姬水流域兴起的势力,近年来在轩辕氏的带领下,不仅治水有功,更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步兵阵。
“派使者去姬水吧。”榆罔终于开口,声音带着决断,“告诉轩辕,若他愿出兵共抗蚩尤,神农氏愿将中部的粮田与药圃共享。”
使者出发的那天,黄河的水格外浑浊。谁也没想到,这场为了抵御九黎而结成的联盟,最终会开启一段改写华夏历史的征程,而日后被载入《炎黄战蚩尤本纪》的“玄空录战”,此时尚在冥冥中酝酿。
第二章 玄空战前:联盟集结与阵前对峙
轩辕氏接到神农氏的邀约时,正在渭水边查看新造的木车。听闻蚩尤的动向,他立刻召集了部落的文武重臣——其中有擅长天文历法的羲和,有精通兵法的风后,还有能与鸟兽沟通的力牧。
“蚩尤的青铜兵器虽利,但九黎部落多居东部,不习西部的山地与河川。”风后站在沙盘前,用木杖划出一条弧线,“若我们能将战场选在涿鹿之南的玄空谷,那里两侧是峭壁,中间只有一条窄道,可破他的兽兵阵。”
轩辕氏点头,目光落在沙盘上的玄空谷标记:“玄空谷……传闻谷中有雾,晨夕不散,正好可用来设伏。”他转头看向羲和,“你能算出未来十日的天气吗?若有大雾,便是我们出兵的时机。”
羲和取出龟甲,灼烧后观察裂纹,片刻后回道:“三日后有东南风,雾会比往常更浓,辰时后才会散。”
定下计策后,轩辕氏立刻派力牧带着三千步兵赶往玄空谷,在谷中埋下削尖的木柱与绊马索;又让风后率领五千车兵,在谷外的平原列阵,佯装成主力,引诱蚩尤进入谷中;自己则亲率两万联军(其中神农氏的兵力占了七成),在谷的西侧埋伏,待蚩尤中计后从后方夹击。
三日后,大雾如期而至。蚩尤带着五万九黎兵,果然被风后的车兵吸引,浩浩荡荡地进入了玄空谷。谷中的雾浓得能遮住人的视线,九黎的士兵只能靠声音辨别方向,刚走了一半,便听到前方传来“轰隆”一声——力牧埋下的木柱阵被触发,前排的兽兵(由熊罴组成)踩中绊马索,顿时乱作一团。
“不好,有埋伏!”蚩尤的副将大喊,想要下令撤退,却发现谷口已被风后的车兵堵住。就在这时,谷西侧传来震天的呐喊——轩辕氏率领的联军从雾中冲出,手中的石斧与神农氏的药锄(临时改造成的兵器)挥舞着,朝着混乱的九黎兵砍去。
这场战斗从辰时打到午时,直到大雾散去,玄空谷中的鲜血染红了谷底的溪流。九黎兵死伤三万余人,蚩尤带着残部突围时,被轩辕氏的部下射中了左臂,只能狼狈地向东逃窜。
当轩辕氏站在玄空谷的峭壁上,看着下方收拾战场的士兵时,风后走到他身边:“首领,这场仗胜得艰险,若不是玄空谷的地形与大雾,我们未必能赢。”
轩辕氏望着远处的黄河,轻声道:“这场仗不是结束,只是开始。蚩尤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得把这场战斗记下来,让后人知道,华夏的土地,是用鲜血守住的。”
风后立刻明白他的意思:“您是想着一部史书?”
“对。”轩辕氏转身,目光坚定,“不仅要记这场玄空录战,还要记神农氏的功绩,记我们与蚩尤的所有交锋。给这部书起个名字吧——就叫《炎黄战蚩尤本纪》。”
第三章 着书始末:史官执笔与史实考证
负责撰写《炎黄战蚩尤本纪》的,是部落中最年长的史官仓颉。这位老人曾随神农氏走遍名山大川,记录过百草的药性,也见证过部落联盟的兴衰。接到轩辕氏的命令时,他正在整理手中的竹简——那些用刀刻下的符号,是他多年来创造的“文字”,此前只用于记录药草与历法,从未用来书写如此宏大的战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