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涿鹿风起
距今四千余年前,中原大地尚处部落林立的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散落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部落,其中以黄帝率领的有熊氏部落、炎帝统领的神农氏部落,以及蚩尤主导的九黎部落最为强盛。彼时,气候渐趋干旱,黄河中下游的肥沃平原成为各部落争夺的核心之地,资源的匮乏与生存空间的挤压,终让三大部落的矛盾如积薪般,只差一点火星便会燃起熊熊战火。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其部落擅长农耕与畜牧,更掌握了简单的金属冶炼技术,所制的石斧、骨刀锋利耐用,部落民众以粟为食,筑屋而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聚居群落。炎帝的神农氏部落则传承了先祖尝百草、教民耕种的技艺,在姜水流域开辟出大片良田,部落内医药知识丰富,民众多以稻为食,性格温和,素来以和为贵。而蚩尤的九黎部落,生活在东方的淮河流域,部落成员多骁勇善战,不仅掌握了更为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能打造出青铜剑、青铜矛等精良兵器,更驯化了凶猛的野兽作为战力,九黎部落联盟下有九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分九个支系,族众数十万,声势浩大。
起初,炎帝部落因人口增长,需向东方拓展耕地,与九黎部落的边缘氏族发生冲突。炎帝部落虽农耕技术先进,但战力远不及九黎部落,几场小规模冲突下来,神农氏部落节节败退,不仅丢失了大片良田,连部落的核心聚居地也岌岌可危。炎帝深知,仅凭自身之力,绝难抵挡蚩尤的攻势,若不寻求援助,整个神农氏部落恐将覆灭。于是,炎帝亲自率领部落长老,历经数日跋涉,前往轩辕之丘拜见黄帝,恳请两大部落结盟,共抗九黎。
黄帝早已知晓九黎部落的扩张野心,他明白,蚩尤若吞并炎帝部落,下一步必然会挥师西进,直指有熊氏部落。唇亡齿寒的道理,黄帝比谁都清楚。在与部落核心成员商议数日后,黄帝最终答应了炎帝的结盟请求。两大部落举行了隆重的结盟仪式,黄帝与炎帝共祭天地,立下“同心协力,共御外敌”的誓言。自此,炎黄联军正式组建,黄帝任联军首领,炎帝为副首领,联军整合了两大部落的兵力,共集结战士五万余人,携带石制兵器、木制盾牌,以及少量由有熊氏部落打造的青铜短刀,准备迎击即将到来的九黎大军。
而此时的蚩尤,已得知炎黄结盟的消息。在九黎部落的议事大殿中,蚩尤身着青铜铠甲,手持青铜剑,目光锐利如鹰。他听完手下的汇报后,不禁冷笑一声:“黄帝、炎帝,不过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懦夫,即便结盟,也绝非我九黎儿郎的对手!”说罢,蚩尤当即下令,召集九黎部落联盟的全部兵力,共计十万余人,同时带上驯化的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从淮河流域出发,向着炎黄联军的方向进军。
两大阵营的目光,最终都聚焦在了涿鹿之地。涿鹿位于黄河下游,地势平坦开阔,既有大片平原便于大军展开,又有河流与丘陵作为天然屏障,是绝佳的战场。一场决定中原部落命运的大战,即将在此拉开帷幕。
二、联军备战
炎黄联军结盟后,黄帝并未急于出兵,而是选择在涿鹿附近的平原地带构筑防御工事,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充分准备。他深知,九黎部落战力强悍,且拥有青铜兵器与猛兽军团,若贸然出击,联军必遭重创。因此,黄帝将备战工作分为三个部分:整顿军队、打造兵器、勘察地形。
在整顿军队方面,黄帝首先对两支部落的士兵进行了重新编排。有熊氏部落的士兵擅长近身格斗与阵法配合,神农氏部落的士兵则熟悉农耕工具的使用,虽战力稍弱,但耐力强,且对草药有一定了解,可担任后勤与医疗工作。黄帝根据士兵的特长,将联军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与侧翼部队:前军由有熊氏部落的精锐战士组成,共一万五千人,负责正面冲击与防御;中军为联军核心,由黄帝亲自率领,包含五千名精锐卫队与两万余名普通士兵,负责指挥调度与支援各军;后军由神农氏部落的士兵为主,共一万人,负责押运粮草、救治伤员与守护后方;侧翼部队各五千人,分别由黄帝的得力手下应龙与炎帝的侄子共工率领,负责警戒与迂回包抄。
同时,黄帝还制定了严格的军纪。他规定,士兵必须服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作战时若临阵脱逃,斩立决;若奋勇杀敌,战后将给予粮食、牲畜等奖励。为了提升士兵的士气,黄帝还亲自到军营中慰问士兵,讲述结盟抗敌的重要性,激励士兵们为守护家园而战。炎帝则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神农氏部落的医者,在军营中搭建起临时医帐,教导士兵们识别止血、消炎的草药,同时准备了大量的草药与绷带,以备战时之需。
在打造兵器方面,黄帝下令集中两大部落的工匠,全力赶制兵器与防御装备。有熊氏部落的工匠擅长冶炼青铜,虽青铜产量有限,但黄帝仍要求他们优先为前军与中军的精锐士兵打造青铜短刀与青铜矛头;神农氏部落的工匠则擅长制作木制与石制工具,他们大量砍伐树木,制作成木制盾牌与长戈,同时开采石料,打磨成石斧、石矛与石箭。为了提升兵器的杀伤力,工匠们还在石斧的刃部涂抹上用毒蛇毒液与草药混合制成的毒药,一旦被石斧砍中,伤口便会迅速肿胀、溃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