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妖劫后的洪荒,残焰虽渐熄,天地间仍萦绕着未散的杀伐之气。周山断峰旁的云海翻涌,偶有破碎的法宝残片从云层坠落,砸在焦黑的大地上,溅起细碎的尘埃——那是巫妖两族百万年恩怨留下的最后印记。凌霄殿的基石刚在九天之上落定,殿檐的琉璃瓦还沾着混沌气的余温,昊天便握着鸿钧亲赐的昊天镜,与瑶池并肩立在殿外的白玉阶前,目光望向洪荒极西的方向。
“紫霄宫的霞光,比万年前更盛了。”瑶池轻拢了拢袖口的云纹,指尖掠过袖中那枚温润的瑶池玉盏,声音里带着几分敬畏。她记得龙汉初劫时曾随鸿钧远远见过紫霄宫的轮廓,那时宫门外还散落着罗喉残部的骸骨,而如今,通往紫霄宫的云路上,已铺满了新生的灵草,每一片草叶上都流转着柔和的道韵。
昊天颔首,将昊天镜悬在腰间,镜身反射的霞光映亮了他眼底的郑重:“鸿钧道祖既已合道,此次召我二人听道,必是为了新天庭的治世之法。巫妖劫后洪荒失序,若不能定下心法,恐生新乱。”他抬手召来两名仙官,叮嘱他们暂掌天庭事务,又命雷部闻仲加强三界巡防,待诸事安排妥当,才与瑶池一同踏上了前往紫霄宫的云路。
云路之上,风息温和,与洪荒大陆的肃杀截然不同。行至半途,忽见前方云层中飘来几缕紫气,紫气所过之处,虚空泛起细微的涟漪,竟连时间流速都慢了几分。瑶池伸手触碰那紫气,指尖传来一阵暖意,仿佛有无数道纹在掌心流转,她轻声惊呼:“这是道祖的本源紫气,竟能引动天地法则。”
昊天凝视着紫气蔓延的方向,语气愈发恭敬:“紫霄宫乃道祖悟道之地,每一缕气息都蕴含着大道至理。我们需凝神静气,莫要惊扰了此地的道韵。”话音刚落,前方的云层骤然散开,一座古朴的宫殿缓缓浮现——那便是紫霄宫。宫殿通体由混沌玉石砌成,殿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无字匾额,匾额四周环绕着七彩霞光,霞光中隐约可见诸天星辰的轨迹,殿外的石阶上,每隔三步便立着一尊玉俑,玉俑手中捧着的青铜鼎中,燃烧着永不熄灭的道火。
“昊天、瑶池,入殿吧。”一道苍老而温和的声音从殿内传来,声音不似从耳中听闻,反倒像是直接在二人神魂中响起。昊天与瑶池对视一眼,整理了衣袍,缓步踏上石阶。石阶触脚温润,每走一步,便有一道道纹从脚下升起,融入二人的体内,洗去他们周身因筹建天庭而沾染的尘俗之气。
进入殿内,只见殿中并无繁复陈设,仅在正中央设着一张蒲团,蒲团上方悬浮着一团混沌气,混沌气中,隐约可见一道身影——正是鸿钧。他周身萦绕着淡淡的白光,看不清面容,却让人莫名心生敬畏,仿佛眼前并非一人,而是整个洪荒的天地法则。殿两侧各设着九个蒲团,此刻空无一人,唯有蒲团上残留的道韵,昭示着昔日三清、女娲、接引、准提等人听道的痕迹。
“坐。”鸿钧的声音再次响起,殿两侧的蒲团中,靠近中央的两个突然亮起微光。昊天与瑶池依言坐下,刚一落座,便感觉一股柔和的力量将他们包裹,神魂瞬间变得清明,脑海中因筹建天庭而产生的烦乱思绪尽数消散。
“巫妖劫落幕,洪荒气运更迭,你二人承道命建天庭,可知何为治世?”鸿钧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像一道惊雷,在二人神魂中炸响。昊天沉吟片刻,起身拱手道:“弟子以为,治世当以秩序为先。巫妖乱洪荒,皆因无规可循,强则为尊。新天庭当定天规,明赏罚,护洪荒生灵,使人、仙、妖、巫各安其位,互不侵扰。”
鸿钧没有回应,只是混沌气微微波动。瑶池也起身说道:“弟子以为,治世亦需养息。巫妖劫后,洪荒生灵十不存三,草木凋零,灵脉受损。天庭除了定规,还需助洪荒恢复生机,传下种养之法,使人族繁衍生息,妖族归拢有序,巫族安守祖地,待天地元气充盈,方能长治久安。”
混沌气中的身影缓缓晃动,似在点头,又似在思索。过了片刻,鸿钧才缓缓开口:“秩序为骨,养息为肉,二者缺一不可。但你二人可知,治世的根本,不在于‘管’,而在于‘导’。”
“导?”昊天与瑶池对视一眼,眼中皆有疑惑。
鸿钧的声音中泛起淡淡的道韵,殿内的空气开始流转,化作一幅幅虚影:虚影中,先是龙汉初劫时,罗喉以杀证道,引魔气乱洪荒,生灵涂炭;接着是巫妖劫时,帝俊、太一以妖族统天,祖巫不服,两族厮杀,周山崩塌,天河倒灌。虚影流转间,满是血腥与混乱。
“此乃‘管’之弊。”鸿钧的声音响起,虚影骤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幅景象:三皇时期,伏羲画八卦启民智,神农尝百草传医术,黄帝战蚩尤定人族,生灵虽有纷争,却皆向文明而行,天地间的生机缓缓复苏。“此乃‘导’之利。”
昊天凝视着虚影,若有所思:“弟子明白了。‘管’是强定规矩,若规矩不合天道,反生怨怼;‘导’是顺天应人,引生灵向善,向生,向文明,如此方能让秩序自生,而非外力强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