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老宅秘辛与时代新潮
林悦推开老宅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时,檐角的铜铃正随着初秋的晚风轻轻晃动,细碎的铃声里裹着几十年的尘埃味道。这是她穿越到八零年代的第三十一个年头,也是林家老宅拆迁通知下来的第三个月——村里要建新型乡村文旅综合体,这片承载了她初来乍到所有狼狈与挣扎的老房子,终究要让位于时代的浪潮。
“妈,您慢点,这门槛高。”身后传来儿子苏沐阳的声音,他伸手扶住林悦的胳膊,指尖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温热。苏沐阳穿着简约的亚麻衬衫,鼻梁上架着细框眼镜,眉眼间既有苏然的温润,又藏着林悦骨子里的韧劲,只是此刻他手里握着的平板电脑,屏幕上还停留在文旅综合体的规划图,与老宅斑驳的土坯墙、墙角丛生的狗尾草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林悦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那棵早已枯槁的老槐树。三十年前,她就是在这棵树下,第一次从空间里取出改良过的玉米种子,指尖触到种子饱满颗粒的瞬间,心里才生出一丝在这个陌生年代活下去的底气。也是在这里,被大嫂王桂兰堵着门叉腰质问“你那钱是不是来路不正”,她攥着卖玉米赚来的皱巴巴的纸币,硬是凭着一口硬气顶了回去。如今树身早已空了心,树皮皲裂得像老人的手掌,可那些鸡飞狗跳的日子,倒像是就发生在昨天。
“先收拾西厢房吧,你爸当年的书都在那儿,还有你小时候玩的积木,说不定还能找着。”林悦话音刚落,就听见东厢房传来儿媳陈曦的惊呼,“妈!您快来看这个!墙根这儿有个木匣子!”
她快步走过去,只见陈曦正蹲在墙角,手里捧着一个蒙着厚厚灰尘的木匣子。匣子是老松木做的,边角已经被岁月磨得圆润光滑,上面刻着模糊的“林氏传家”四个字——这是原主奶奶的陪嫁,林悦穿越过来后,这匣子就被堆在东厢房的杂物堆里,上面压着旧棉被和破木箱,三十年来从未被她正眼瞧过。
“小心点打开,别弄坏了,这木头看着有些年头了。”苏然也走了过来,他头发已经染上风霜的白,额角的皱纹里还沾着刚才收拾杂物时的灰尘,可眼神依旧清亮。他伸手拂去匣子上的灰尘,指腹在“林氏传家”的刻字上轻轻摩挲,“当年妈还跟我说,这匣子是空的,里面就放了些奶奶的旧针线,没想到……”
木匣的锁早就锈死了,苏沐阳找了把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撬开了锁扣。随着“咔嗒”一声轻响,几缕阳光透过窗棂斜射进来,照亮了里面的东西:一叠泛黄发脆的账本,一枚锈迹斑斑的铜制印章,还有一个用红绸布层层包裹的小包裹,红绸布的边角已经磨损,露出里面深色的布料。
林悦的心跳忽然漏了一拍。她拿起最上面的账本,指尖刚碰到纸页,就有细小的纸屑簌簌落下。账本的封皮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林氏药铺收支账”,字迹娟秀工整,是原主奶奶的手笔。翻开第一页,里面记录的却是民国二十三年的收支:“三月初六,售金银花五斤,得大洋三块;三月十二,给邻村张婶抓治咳嗽的药,分文未取;四月初一,送粮十石至八路军驻地,收条存于柜中……”
后面几页,除了收支记录,还画着密密麻麻的草药图谱,每一株草药旁边都标注着生长习性和药用功效:“此草名‘雪见草’,生于阴坡石缝,味苦性寒,可治肺痨咳血”“‘龙葵’全草可入药,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需慎用”。图谱的线条虽然简单,却画得极为细致,连叶片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奶奶当年……是开药铺的?”苏沐阳凑过来看,手指轻轻点在“送粮给八路军”那一行,语气里满是惊讶,“我一直以为咱家就是普通的庄稼人,没想到太奶奶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陈曦已经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红绸布,里面是一枚银质的梅花形发簪,簪头雕刻的梅花栩栩如生,花瓣上还能看到细微的纹路,簪杆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林”字。发簪旁边,还压着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信纸已经脆得一碰就可能碎裂,林悦找了双干净的手套戴上,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却能看清关键内容:“吾女若见此信,切记祖宅西墙根下三尺处埋有木箱,内有医书与祖传药方,若逢乱世,可凭此救人,不可图利;若遇太平,便将此传承下去,莫让林氏医术断绝……民国三十八年秋,林氏留字。”
“西墙根?三尺深?”苏然眼睛一亮,立刻起身走向西厢房的墙根,“当年翻盖西厢房的时候,我就觉得那处的地基比别处硬,当时还以为是底下有石头,原来真有东西!”
苏沐阳找来了铁锹和锄头,苏然怕他力气太大弄坏木箱,亲自接过铁锹,小心翼翼地挖了起来。初秋的太阳还带着余温,没挖一会儿,苏然的额头上就渗出了汗珠,林悦递过毛巾,看着他弯着腰的背影,忽然想起三十年前,他也是这样,在自家的田地里帮她种空间里的蔬菜,汗水浸湿了他的白衬衫,却笑得一脸灿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