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旧案疑云与新局暗涌
林悦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指腹触到油墨晕开的“林家村砖瓦厂”几个字时,指节不自觉地蜷了蜷。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卷着打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却没冲淡堂屋里凝滞的气氛——苏然刚从县城档案馆回来,带回的这份1983年的工商登记档案,像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
“你看这处。”苏然伸手点了点档案里“资金来源”一栏旁的小字备注,钢笔字迹潦草却清晰,“‘集体出资占比70%,个人募股30%’,但下面附的募股名单里,没有林二叔的名字。”
林悦抬眼看向坐在对面的林建业,他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些,此刻正攥着搪瓷杯的手微微发颤,杯沿的茶渍蹭在指缝间也没察觉。“二叔,1983年砖瓦厂筹建时,你不是说你投了五百块吗?”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林建业喉结滚动了两下,喉间发出浑浊的声响,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是……是投了啊,当时还是托村支书递的钱,怎么会没名字?”他伸手想去拿档案,指尖刚碰到纸页就缩了回来,像是被烫到似的,“会不会是……档案馆漏记了?”
“不可能。”苏然摇了摇头,从公文包里掏出另一叠材料,“我查了当年的财务流水,30%的个人募股总共是八千块,分十二笔入账,最大的一笔是村东头王木匠的一千五,最小的是李婶的两百,每一笔都有对应的签字收据,唯独没有你的五百块记录。”
这话一出,堂屋里彻底静了下来,只有挂钟的滴答声在空气中回荡。林悦看着林建业瞬间苍白的脸色,心里咯噔一下——她记得小时候常听二叔说,当年要不是把家底都投进砖瓦厂,后来也不会因为厂子倒闭而欠了一屁股债,更不会在她创业初期连五百块周转金都拿不出来。可现在这份档案,却把二叔口中的“往事”撕开了一道口子。
“会不会是……当年村支书吞了你的钱?”苏然见气氛太僵,试着打圆场。他知道林建业在林家的分量,虽说早年家里穷时也偏心过儿子,但在林悦创业最难的时候,也曾偷偷塞过鸡蛋和粮票,这份情分林悦一直记着。
林建业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慌乱:“不能啊!村支书当年跟我拍着胸脯保证,说钱一定记在我名下,还说砖瓦厂投产后每年能分不少红……”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埋着头喃喃自语,“可后来厂子亏了,支书说所有股东的钱都赔进去了,我还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好……”
林悦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秋风带着泥土的气息涌进来,让她混乱的思绪清明了些。1983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体企业刚兴起,管理混乱是常有的事,但一笔五百块的募股款凭空消失,绝不是“混乱”两个字能解释的。更让她在意的是,去年村里修水泥路时,老支书的儿子王强突然拿出一笔钱,在县城买了个门面开起了超市,当时大家都以为是他在外打工攒的,现在想来却有些不对劲——老支书1990年退休时,每月退休金才几十块,王强初中毕业就在家待着,哪来的钱买门面?
“二叔,你还记得当年给村支书钱时,有没有旁人在场?”林悦转过身,目光落在林建业身上。
林建业皱着眉想了半天,才慢慢开口:“那天是晚上去的他家,就他两口子在……哦对了,他媳妇当时在纳鞋底,还跟我说‘建业啊,这钱投进去就是股东了,以后可得常来问问厂子的事’。”他顿了顿,突然拍了下大腿,“还有!当时我把钱给他时,他从抽屉里拿了张红纸写了个收条,说等正式登记了再换正规收据,后来我去要了好几次,他总说忙,再后来厂子出了问题,我就忘了这茬了!”
“收条还在吗?”苏然立刻追问。
“早没了!”林建业叹了口气,“后来搬家时翻出来,我看厂子都黄了,留着也没用,就当废纸烧了。”
林悦没说话,指尖在桌沿轻轻敲着——没有收据,没有证人,唯一的线索就是那份档案和王强突然冒出来的钱。现在老支书已经去世五年了,他媳妇去年也跟着儿子去了县城,想要查证当年的事,只能从王强身上入手。可王强那人油滑得很,要是直接去问,肯定不会承认,得想个办法套他的话。
“要不,我去找王强聊聊?”苏然看出了林悦的心思,主动开口,“就说村里想搞个老企业纪念馆,收集当年砖瓦厂的资料,顺势问问他父亲当年筹建厂子的事,看看能不能套出点话。”
林悦点了点头,又叮嘱道:“别太急,慢慢来,要是他察觉到不对劲,反而会打草惊蛇。”她看向林建业,语气软了些,“二叔,这事你别太往心里去,不管能不能查到,我们都会给你一个说法。”
林建业眼眶红了红,摆了摆手:“我不是心疼那五百块,就是觉得憋屈!当年要是知道钱没投进去,我也不会傻乎乎地等分红,更不会让你二婶跟着我受苦……”话没说完,就被进来送水果的二婶打断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