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旧村改造风波起,同心共解邻里忧
1995年的初秋,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刚过,青石村的泥土路上还沾着湿润的草屑,空气里飘着成熟玉米的清甜气息。林悦站在自家三层小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手里捏着一张刚从镇政府拿来的《青石村旧村改造规划草案》,眉头微微蹙起。
“在想什么?”苏然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过来,轻轻把杯子递到她手里,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背,“看你站在这儿半个钟头了,规划草案有问题?”
林悦接过牛奶,指尖裹着杯壁的暖意,心里的思绪却没停下:“不是有问题,是这改造方案里提到要拆老村西头的二十户土坯房,其中就包括王婶家和李伯家——你也知道,那几户都是村里的老人,住了一辈子老房子,哪舍得搬?”
苏然顺着她的目光望向村西头,那里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屋顶上的茅草还带着雨后的潮气,墙根下的青苔绿得发亮。他叹了口气:“镇里的意思是统一规划成砖瓦房,修水泥路,通自来水,本来是好事,可老人们对老房子的感情,确实难割舍。”
正说着,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王婶洪亮的嗓门:“林悦!苏然!在家吗?出大事了!”
林悦和苏然对视一眼,连忙下楼开门。只见王婶领着五六个村里的老人,一个个脸上带着焦急,手里还攥着皱巴巴的规划草案,王婶的眼眶都红了:“林悦啊,你快给评评理!镇里要拆我们的老房子,那房子可是我跟老伴儿结婚时盖的,住了三十年了,拆了我们住哪儿啊?”
“是啊林悦,”旁边的李伯也跟着开口,声音带着颤抖,“我那房子虽说旧,可冬暖夏凉,我这老寒腿住里面舒坦,换了新房子我怕是适应不了啊!”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语气里满是焦虑和不舍。林悦连忙把他们让进屋里,给每人倒了杯热水,等大家情绪稍微平复些,才开口说:“叔婶们,你们先别急,这规划草案只是初步的,还没定下来,镇里也说了,会充分考虑大家的意见。”
“考虑意见?”王婶抹了把眼泪,“昨天镇里的干部来村里开会,说月底就要开始拆,让我们赶紧找地方搬,这哪是考虑意见啊?就是下命令!”
林悦心里一沉——她昨天去镇里拿草案时,镇长还说会留一个月的时间征求村民意见,怎么才过一天,就变成月底拆房了?这里面肯定有误会。
“叔婶们,你们先坐着,我现在就去镇里问问情况,肯定给大家一个说法。”林悦站起身,拿起外套就要出门。
苏然连忙拉住她:“我跟你一起去,正好镇里的张书记是我大学同学,找他问清楚更方便。”
两人简单交代了几句,就骑着摩托车往镇里赶。路上,苏然看着林悦紧锁的眉头,轻声说:“别太着急,说不定是村里的干部传达错了意思,先问清楚情况再说。”
林悦点点头,心里却明白,不管是传达错误还是其他原因,老人们的担忧是真的。这些年她在村里办厂、做慈善,老人们都很支持她,现在他们遇到难处,她不能不管。
二十分钟后,摩托车停在镇政府门口。两人找到张书记的办公室,敲了敲门,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进来。”
张书记看到他们,连忙放下手里的文件,笑着起身:“苏然,林悦,你们怎么来了?快坐。”
“张书记,我们是为了青石村旧村改造的事来的。”林悦坐下后,直接开门见山,“昨天您说会留一个月征求村民意见,可今天村里的老人们说,月底就要拆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书记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一声:“是我没跟村里交代清楚。月底是开始统计要拆的房屋信息,不是真的拆房。而且这次改造,镇里会给每户补贴两万块钱,还会统一规划宅基地,让大家自己盖新房,或者选择住镇里新建的安置楼,安置楼的价格也比市场价低一半。”
林悦和苏然对视一眼,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林悦又问:“那村里的老人们年纪大了,盖新房不方便,安置楼的位置和配套设施怎么样?”
“安置楼就在镇东头的开发区,离青石村只有三公里,门口就有公交车,超市、卫生院都在旁边,生活很方便。”张书记拿出一张安置楼的规划图,递给他们,“而且安置楼里都是电梯房,老人们上下楼也方便,每户还送一个小阳台,可以种点花花草草。”
林悦看着规划图上整齐的楼房、宽阔的马路和配套的绿化带,心里有了底。她又跟张书记确认了补贴发放的时间和安置楼的交房日期,才和苏然起身告辞。
回去的路上,林悦心里的思路渐渐清晰:“老人们担心的无非是三点——一是舍不得老房子,二是怕搬去新地方不方便,三是怕盖新房花钱太多。我们得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三个问题。”
苏然点点头:“舍不得老房子是感情问题,我们可以帮他们拍些老房子的照片,录段视频,留作纪念。至于不方便和花钱的问题,安置楼的条件不错,补贴也够用,我们再跟镇里争取一下,给老人们优先选房的资格,应该就能解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