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匠心传承:非遗申报的波折与年轻一代的接棒
腊月初八的清晨,红星村飘着细碎的雪粒,林悦踩着积雪走进红星食品厂时,老陈正带着几个老师傅围着一张木桌忙碌。蒸笼里飘出的枣泥香混着面粉的清甜,在寒冷的空气里格外诱人,走近了才看清,他们手里拿着的不是现代模具,而是几块磨损严重的枣木印模,正小心翼翼地给刚揉好的面团盖章。
“林总,您来得正好!”老陈看到她,立刻放下印模迎上来,手上还沾着面粉,“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老印模,刻的是‘福’‘寿’‘喜’三个字,以前咱们厂做点心都用这个,后来换成机器模具,这些老物件就被收起来了。前几天整理仓库时找出来,想着用老法子做几批点心,看看能不能勾起老顾客的回忆。”
林悦拿起一块枣木印模,指尖抚过上面深浅不一的纹路,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润触感。印模边缘虽然有些磨损,但“福”字的笔画依然清晰有力,透着传统手作的温度。“这个主意好。”她笑着点头,“现在年轻人都追求‘复古’‘匠心’,咱们用老印模、老手艺做点心,不仅能差异化竞争,还能把老手艺传下去。对了,上次跟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
提到非遗申报,老陈的笑容淡了些,他叹了口气,拉着林悦走到旁边的休息室:“别提了,上周县文旅局的人来看过,说咱们的申报材料不够完善。他们说‘传统点心制作技艺’要申报非遗,得有完整的技艺流程记录、传承谱系,还要有历史佐证,可咱们厂最早的记录只到我父亲那辈,再往前的就找不到了。”
林悦皱起眉头:“找不到历史记录?你父亲当年没留下什么笔记或者老照片吗?”
“我父亲是个粗人,只会做不会写,哪有什么笔记。”老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铁盒,打开后里面放着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这是仅存的几张老照片,有一张是我父亲年轻时在厂里做点心的样子,还有两张是当年工厂的老厂房。文旅局的人说,这些证据太单薄,很难证明技艺的历史传承性。”
林悦拿起照片仔细看,照片里的老厂房和现在的红星食品厂依稀有些相似,只是更破旧些。照片里的老陈父亲穿着蓝色工装,围着白色围裙,手里拿着擀面杖,眼神专注。“这些虽然少,但也是重要的证据。”她把照片放回铁盒,“咱们再想想办法,比如找村里的老人问问,看看他们能不能回忆起更早的情况,或者有没有人家里还藏着当年的点心包装、票据之类的东西。”
当天下午,林悦和老陈就挨家挨户走访红星村的老人。村里最年长的张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耳朵有些背,但思路还清晰。听到他们打听老食品厂的历史,张奶奶眼睛一亮,颤巍巍地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木箱:“我家里还有当年你爹送我的点心匣子呢!那时候我刚嫁过来,你爹知道我爱吃枣泥糕,每年过年都会送我一匣子,那匣子做得可精致了,上面还刻着花。”
张奶奶打开木箱,里面果然放着一个暗红色的木质点心匣子,匣子表面刻着缠枝莲纹,虽然有些褪色,但纹路依然清晰。匣子里面还放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用毛笔写着“红星食品厂特制枣泥糕,售价两角五分”,落款日期是1952年。
“1952年!”老陈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比我父亲记录的还要早十年!张奶奶,这太珍贵了,您愿意把这个点心匣子和纸片借给我们吗?我们申报非遗用,用完就还给您。”
张奶奶笑着点头:“愿意!愿意!只要能让老手艺传下去,我什么都愿意拿出来。当年你爹做的枣泥糕,是全村最好吃的点心,要是能让现在的年轻人也知道,也尝尝,多好啊。”
接下来的几天,林悦和老陈又找到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村里的李爷爷拿出了当年在老食品厂工作的工牌,王大叔家里藏着一本1965年的生产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传统点心的配料和制作流程。这些实物和资料,让非遗申报材料变得充实起来。
就在他们以为非遗申报有希望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非遗申报不仅要看历史传承,还要看技艺的活态传承,也就是现在是否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现在你们厂里做传统点心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师傅,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的。”工作人员说,“要是没有年轻人接棒,就算申报成功,技艺也迟早会失传,这样的项目很难通过评审。”
林悦和老陈听了,心里都沉甸甸的。确实,现在红星食品厂的年轻工人大多愿意在流水线工作,觉得传统手工制作又累又慢,工资也不比流水线高多少,没几个人愿意跟着老师傅学手艺。
“咱们得想办法吸引年轻人学手艺。”林悦回到厂里,立刻召集管理层开会,“光靠情怀不行,得给年轻人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设立‘非遗传承津贴’,凡是愿意学习传统点心制作技艺的年轻人,每个月额外发五百块津贴;再比如,把传统手艺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学得好的年轻人,可以提拔为技术骨干,甚至成为传承人,享受更高的待遇和荣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