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时光回响的勋章:一场让奋斗故事照进现实的荣耀礼赞
秋分时节的林家村,晨雾还没散尽,田埂上就飘起了新收稻谷的清香。村文化广场上,红色的灯笼挂了满树,“林家村奋斗精神纪念馆开馆仪式”的横幅在晨光里格外醒目。八十岁的林悦坐在铺着软垫的轮椅上,苏晓舟蹲在她身边,小心翼翼地帮她整理着藏青色的外套领口,而不远处,林晓星正带着实践队的年轻人,给赶来参加仪式的嘉宾分发印着“林家村记忆”的文创手册——手册封面是苏乐乐设计的插画,画着1982年的土坯房、1995年的食品加工厂、2020年的希望小学,最后定格在如今绿意盎然的生态稻田。
“太奶奶,您看,省文旅厅的李厅长已经到了!”林晓星跑过来,手里拿着份嘉宾名单,语气里满是激动。她今天特意穿了件浅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胸前别着枚小小的竹编胸针,那是苏乐乐用老竹匠张叔留下的竹料做的,上面刻着“传承”两个字。
林悦顺着晓星指的方向望去,看到李厅长正和几位专家模样的人站在广场入口,仔细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那是苏晓舟花了三个月整理的“林家村奋斗史”照片墙,从1982年林悦刚到村里时的黑白照片,到1985年食品加工厂开工的彩色合影,再到2000年希望小学奠基的场景,每一张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时间过得真快啊,第一次见李厅长的时候,晓舟还在上学呢。”林悦轻声感叹,手指轻轻敲了敲轮椅的扶手。她想起2018年李厅长来村里考察文化保护时,还特意跟她聊了很久,说要把林家村的故事当成乡村振兴的案例推广,如今五年过去,纪念馆终于建成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奋斗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九点整,开馆仪式正式开始。苏晓舟作为村支书,首先走上台致辞。他手里拿着那本1982年林悦写的笔记本,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今天,我们建这个纪念馆,不是为了炫耀过去的成绩,而是为了记住那些不容易的日子——记住1982年,林悦带着大家在黑市卖西红柿赚第一桶金的艰难;记住1985年,工厂产品滞销时,她带着员工挨家挨户推销的韧劲;记住2000年,为了建希望小学,她和苏然把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的决心。这些故事,是林家村的根,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老村民都红了眼眶。曾经在食品加工厂工作过的王阿姨,擦着眼泪对身边的人说:“那时候工厂没销路,林悦带着我们去县城的集市试吃,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抹黑回来,脚都磨出了水泡,却从来没说过一句累。现在我孙子在希望小学上学,每次路过学校,都要跟我说‘奶奶,这是林悦奶奶建的学校’,我心里就特别骄傲。”
接下来,李厅长走上台,手里拿着份红色的证书:“今天,我不仅是来参加开馆仪式的,还要代表省文旅厅,给林家村颁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证书!林家村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从贫困小山村变成了富裕村,更在于它守住了奋斗的精神,传承了文化的根脉。从林悦女士到年轻的实践队,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正力量!”
当李厅长把证书递给苏晓舟时,广场上的掌声和欢呼声差点掀翻了屋顶。林晓星带着实践队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条写着“传承奋斗精神,建设美好乡村”的横幅,孩子们也拿着自己画的“我心中的林家村”画作,围在横幅周围,笑得格外灿烂。
开馆仪式结束后,大家跟着讲解员走进纪念馆。纪念馆分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叫“艰难起步”,里面陈列着林悦当年用过的煤油灯、卖西红柿的竹篮、办工厂时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甚至还有1985年工厂滞销时,客户退回的辣椒酱瓶子。讲解员指着那个瓶子,轻声介绍:“就是因为这次滞销,林悦女士才意识到,光有好产品不行,还要懂市场。她花了一个月时间,跑遍了周边五个县城,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原来当时的包装太简陋,客户觉得不上档次。后来她重新设计了包装,还印上了‘林家村特产’的字样,销量很快就上去了。”
第二个展厅叫“蓬勃发展”,展示的是1990年到2010年的故事。这里有食品加工厂扩大规模时购买的第一台自动化设备模型,有苏然当年跑业务时用的旧自行车,还有希望小学孩子们的作业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爱心墙”,上面贴满了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从2000年到现在,林悦女士和苏然先生一共资助了128名贫困学生,其中有36人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老师,还有的像林晓星一样,回到了乡村工作。”讲解员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这面墙,是爱心的传递,也是奋斗精神的延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