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合拢,楼层数字继续下跳。林辰没有动,目光仍停在掌心那张标签上,“程序闭环,始于留痕”八个字被指腹反复摩挲,边缘已微微起毛。他将文件夹夹进腋下,走出电梯时脚步未滞,径直拐向档案室。
档案室管理员老周正低头整理归档盒,听见脚步声抬头,认出是林辰,便从抽屉里取出一份盖有“内部审阅”章的文件袋。“你让补的材料,刚签完流转单。”他说。
林辰接过,抽出一页逐字扫过,确认无误后在交接簿上签下名字,时间填的是“15:07”。他没有多言,转身离开。这份《青云制造项目全流程合规性自检报告》是他昨夜亲自核对的最终版,补交至此,意味着所有程序动作全部闭合。
回到办公室,他拨通陈雪电话:“六步法图表做好没有?区府办通知我参加三点的经验交流会,发言顺序还没定,但必须争取前半段。”
“已经转成PPT,加了动态时间轴。”陈雪声音平稳,“我把每个节点对应的审批文号都标了色块,一眼能看穿流程链条。”
“很好。”林辰顿了顿,“你再联系会务组,就说材料太专业,怕其他单位听不懂,建议安排在第三个发言,便于大家对照理解。”
电话挂断后,刘伟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会议席位表。“您排在第六,靠后了。”他语气有些急。
林辰接过看了一眼,轻轻放在桌上。“不碍事。等前几位讲完,火药味散了,道理才听得进去。”
三点整,全区基层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在区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王为民坐在主位,神情沉稳。前两位发言人分别是区住建局和财政局的科长,一位强调“审批权必须集中”,另一位则称“基层试点容易失控”,话里话外都在划边界、防越权。
林辰坐在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膝盖上放着文件夹。轮到他时,主持人念完介绍词,他起身走上台,打开PPT第一页——“问题发现→留痕备案→跨部门协同→动态反馈→审计前置→社会公示”。
“监管不是挡板,是轨道。”他开口第一句,全场安静。这是王为民在上季度工作会上的原话,不少人立刻坐直了身体。
“我们常把创新当作例外,把流程当作负担。”林辰语速不快,但每一句都落在关键点上,“可真正的治理,是让例外变成常态,让负担变成保障。”
他切换到青云项目的时间轴图谱,标注出十七个关键节点,每一个都附有留痕记录编号。当展示到“环评豁免审批”环节时,他特意放大了系统截图与手写备注的对比图。
“流程可以简化,但不能跳空。”他说,“跳空的不是程序,是责任。”
台下有人低头翻笔记,有人交换眼神。一位街道办主任悄悄对身旁人说:“这哪是讲项目,这是在教我们怎么避责。”
讲完后,会场响起掌声,不算热烈,但持续。王为民抬手示意安静,接过话筒:“林辰同志这个机制,不是搞花架子,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把笼子焊死了。”
他顿了顿:“区府办牵头,下周开始组织三个街道、两个职能部门,对这套闭环管理法进行闭门学习。材料要整理成册,纳入年度培训计划。”
散会后,林辰刚走出会议室,就被三位科长围住。一人皱眉道:“你们街道人少事精,可我们这边每天上百件审批,每件都这么留痕,工作量翻倍,谁扛得住?”
林辰点头:“张科,你们上个月被纪委通报的那起违规补贴案,如果当时建立了诉求响应留痕制度,会不会被截下来?”
对方一愣。
“我不是让你们加活。”林辰声音不高,“是帮你们减险。按这套流程走,80%的事后追责都能提前化解。”
另一人犹豫道:“可上面又要效率,又要合规,我们夹中间……”
“效率和合规不矛盾。”林辰递过一份打印件,“这是我拟的《关于建立‘试点—评估—推广’三级政策转化机制的建议》,你们可以先拿回去看看。重点不在推多快,而在试得稳。”
那人接过,翻了两页,眉头松了些。
当天傍晚,王为民的秘书找到林辰,递来一张便条:“区长说,那些建议写得有格局,不必只限于一个项目,可以往深里想。”
林辰将便条收进文件夹,回到办公室时天已擦黑。陈雪还在等他。
“区府办刚发通知,下周一场分享会,点名要你主讲。”她说,“名单上有六个单位,包括纪委案管室。”
林辰点头:“准备六套材料,每套根据对方职能微调侧重点。比如对纪委,突出审计前置和证据链留存;对街道,强调响应速度与留痕平衡。”
“刘伟已经去印了。”陈雪顿了顿,“张伟今天来领材料,一句话没说,低头就把文件夹拿走了。”
林辰没回应,只翻开笔记本,在“张伟”名字后划了一道短横线。
次日上午九点,闭门分享会在区府小会议室举行。六位负责人到场,气氛比预想中松动。一位街道办主任直接发问:“居民闹着不让施工,我们批了手续也没用,你这套机制怎么解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