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晨光刚漫过船坞的木桩,“界通号” 的锚链就发出了沉闷的摩擦声。林砚站在驾驶舱的舵轮前,指尖抚过黄铜扶手上的防滑纹路 —— 这是柳泉村工匠特意刻的,与青岛带来的橡胶防滑套交替分布,既能适应潮湿的海风,又能在颠簸时牢牢抓握。
“主机预热完毕,油压稳定在 3.5 帕。” 梁高强盯着仪表盘,现代的指针式仪表与柳泉村的油压符文并排跳动,“科学家说启动时要先开三分之一功率,让海柳木船身适应金属动力系统的震动频率。” 他按下启动按钮,发动机的轰鸣与船底水流符文的嗡鸣渐渐同步,像两排齿轮终于咬合。
春燕正用激光测距仪校准航线偏离度。驾驶舱的海图桌铺着两张叠加的海图,聊斋世界的手绘航线用朱砂标注,现代的电子海图则用蓝线显示,两者的交汇点在屏幕上闪烁着绿光。“目前偏离度 0.2 度,在允许范围内。” 她在航海日志上记录数据,笔尖是青岛的钢笔,墨水却掺了月华草汁液,遇水不晕,“需要每十分钟报一次坐标,确保两种导航系统的误差不超过五十米。”
白望月蹲在甲板的能量转换装置旁,用界通果果核控制器调整输出功率。这装置能将地脉阳气转化为电力,此刻正给导航系统供电,显示屏上的转化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七。“接近礁石区时要切换到混合模式。” 少年的额间月牙痕映着装置上的符文,“单纯用阳气会被礁石的阴性能量干扰,必须掺入青岛带来的蓄电池电力。”
墨影在货舱检查防水隔断。舱壁的木板缝隙里填着同心鱼鳞片与现代密封胶的混合物,她用压力测试仪抵住舱壁,指针停在 0.8 兆帕 —— 这是能抵御五米浪高的标准。“第三隔断的压力值偏低。” 她从工具箱里拿出特制木楔,楔子表面涂着桐油与环氧树脂的混合剂,“敲进去两厘米就能密封,这是老木匠教的法子,比单纯用硅胶靠谱。”
石蛋举着鱼探仪站在船尾,屏幕上的海底地形图正随着船的移动刷新。“左前方三百米有片暗礁!” 少年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他指着屏幕上的红色区域,“鱼探仪的声波反射和柳泉村渔民标记的‘鬼见愁’礁群完全重合!” 仪器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暗礁区的能量场呈现漩涡状,“和船坞地基那次的涡流很像,只是规模更大!”
林砚立刻转动舵轮,船尾的木质齿轮与金属液压杆同时动作,船身划出道流畅的弧线。他瞥了眼罗盘,指针在坡莫合金屏蔽下稳如磐石,GPS 屏幕上的转向角度显示为 27 度,与舵轮实际转动的角度分毫不差。“白望月,启动能量屏障!” 他对着对讲机喊道,“用两界阵符文在船身周围形成防护层!”
白望月的指尖白光注入甲板下的能量线路,船舷边缘的符文突然亮起,与青岛安装的电磁防护网交织成半透明的屏障。“屏障强度百分之九十八。” 少年的声音带着电流声,“青岛那边的‘界通号’也遇到了类似暗礁,他们的屏障参数和我们同步了。”
墨影迅速爬上甲板,将一包用月华草编织的网袋扔进海里。网袋遇水即展开,里面的同心鱼鳞片在海水中释放出金色粉末,粉末遇到涡流即化作细小的符文,将漩涡的能量导向外侧。“这是用灵犀通道共享的配方。” 她看着涡流渐渐平息,“青岛的生物学家发现鳞片粉末能改变海水的分子结构,让能量涡流失去凝聚力。”
梁高强调整着主机功率,仪表盘上的转速表与船帆上的风向符文形成联动 —— 当风速超过五级时,发动机自动降低输出,让船帆承担更多动力。“这种混合驱动模式能节省百分之四十的能耗。” 他指着屏幕上的油耗曲线,“刚才转向时的瞬时油耗比纯机械驱动低很多,海柳木的韧性确实能减少阻力。”
中午时分,“界通号” 驶入片开阔海域。春燕将测量的数据输入电脑,屏幕上生成两条几乎重合的航线 —— 一条是 GPS 记录的轨迹,一条是罗盘与星图计算的路径,最大偏差仅 32 米。“比预期的还要精准。” 她打印出数据报表,用柳泉村的竹夹固定在海图桌旁,“科学家说这种精度足以应付两个世界的所有海域。”
青岛来的老渔民正在甲板上测试渔网。传统的麻绳网与现代的尼龙线交替编织,网眼大小经过精确计算,既能捕捉成年同心鱼,又能放过幼鱼。“收网时两种材料的张力完全一致。” 他拉动绞车,木质齿轮与电动马达配合默契,“比单纯用一种材料效率高三成,还不容易磨损。”
柳泉村的厨师在船舱里准备午饭,用青岛带来的不锈钢锅煮着柳泉村的海鱼。锅柄缠着浸过桐油的麻绳,既隔热又防滑,锅底的两界阵符文能让热量分布更均匀。“这锅烧出来的鱼没有腥味。” 厨师舀起一勺汤,“科学家说符文能分解鱼肉里的三甲胺,和现代的去腥剂效果一样,还更天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