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几位领导热情地将周陌一行人送到校门口,看着他们登上国安安排的中巴车,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感激。
车子缓缓启动,驶向另一所顶尖学府——清华大学。
车上,詹妮弗翻看着上午拍的一些照片,对秀兰说:“北大的风景真美,很有历史感。”
秀兰点点头,小心地收好相机:“嗯,周大哥说下一个学校更偏重理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刘富贵坐在前排,警惕地观察着车外,低声对旁边的陈志远说:“清华这边,安保衔接应该没问题吧?”
陈志远点点头:“已经沟通过了,他们校内保卫处会配合。”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校内,几位主要领导也正在商议。
“老高,听说那位海外来的周先生,在北大捐了六十万美元!”一位领导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羡慕和一丝急切。
高校长点点头,表情严肃:“消息已经确认了。
这位周先生出手阔绰,而且目标明确。
他对北大的第三世界研究进行了定向资助。
我们清华,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可是,我们怎么开口呢?总不能直接上去要钱吧?”另一位领导有些为难。
高校长沉吟片刻,说道:“我听说,他对具体的技术领域似乎也很感兴趣。
这样,让科研处的梁尤能同志亲自负责陪同讲解。
尤能同志业务能力强,对学校的科研项目如数家珍,由他出面,既能展现我们的诚意和专业,也能在合适的时候,自然地向周先生介绍我们的一些重点、但经费困难的科研项目。”
“好,我马上通知梁处长。”
王主任立刻应下,同时补充道,“另外,北大那边的朋友还透露,这位周先生想为他妹妹聘请一位国学老师,条件非常优厚,月薪五千美元。”
高校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说道:“这是个好信号,说明他愿意在国内进行长期投入和联系。
你立刻去文科院系那边摸排一下,看看有没有符合条件、又可能愿意出国的女教授或优秀青年教师,尽快整理一份名单。”
当中巴车驶入清华园,一种与北大迥然不同的气质扑面而来,更加规整,充满了严谨的工科气息。
梁尤能处长早已等候在着名的二校门前,他大约五十岁年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但眼神中透着干练。
“欢迎周先生莅临清华大学指导工作!”
梁尤能热情地上前与周陌握手,“我是学校科研处的梁尤能,受学校委托,由我为您介绍我们清华的情况。”
周陌微笑回应:“梁处长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参观的。”
在梁尤能的陪同下,参观从二校门开始,经过古色古香的工字厅,来到标志性的清华学堂和大礼堂区域,厚重的日晷静立在草坪旁,诉说着岁月的沉淀。
“这里是我们清华早期建筑的核心区,很多国内外知名的学者都曾在此求学或讲学。”梁尤能介绍道。
随后,他们来到了景色优美的“水木清华”和近春园,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别有一番韵味。
“没想到清华也有这么雅致的地方。”詹妮弗感叹道。
梁尤能笑道:“清华虽是工科见长,但也很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接着,梁尤能特意安排了参观加速器实验室。
“这是我们学校在物理研究方面的重要平台,”梁尤能带着一丝自豪介绍,“虽然比起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
周陌认真地听着,偶尔就某个技术细节提出一两个问题,都显得十分内行,让陪同的实验室人员暗自惊讶。
秀兰拿着相机,在允许拍照的地方,请王建国或林国栋帮忙,为周陌、詹妮弗以及同行其他人留下合影或单人照,记录下这次特殊的参观经历。
行程安排得很紧凑,临近傍晚时,他们来到了生物系的相关实验室和教学楼参观。
梁尤能依旧尽职地讲解着生物系的发展和一些重点研究方向。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周陌这一行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游客和学生的队伍,吸引了不少路过学生和不知情老师好奇的目光,但大家都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晚餐安排在清华大学的食堂。
相比北大食堂,这里的氛围似乎更加简洁、高效一些。
用餐时,梁尤能几次欲言又止,眼神中带着犹豫和期盼。
他显然已经知道了周陌在北大捐款的事情,作为科研处长,他太清楚一笔巨额外汇对于学校科研工作意味着什么,但又觉得刚见面就提捐款,实在难以启齿。
周陌何等眼力,早就看出了梁尤能的窘迫,他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用一种略带调侃的语气主动打破了沉默:“梁处长,我看您这顿饭吃得有点心事重重啊。
是不是听说我在北大捐了六十万美元,心里也在琢磨着怎么跟我开口?”
梁尤能被说中心事,脸一下子有些涨红,尴尬地推了推眼镜:“周先生,您……您看出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