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轻纱般缠绕着终南山古观,檐角铜铃在山风中发出清越的回响,惊起几只栖息在古柏上的寒鸦。我拂去案头积尘,翻开那本泛黄的日记,纸页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早已干枯卷曲,却仍固执地保留着几分绿意,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无法磨灭的故事。师父临终前的叮嘱犹在耳畔:终南山藏着上古文明的火种,若有缘得见,切记以性命相护。彼时他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我的手腕,浑浊的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那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1029年立春 - 雨水
一、星图密室现天机
立春那日,连绵的春雨如银针般洒落,古观后殿因连日浸泡出现渗水。我带着几名得力弟子冒雨修补,当掀开墙角一块看似普通的青砖时,一股刺骨的寒气裹挟着腐木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三丈见方的密室中,三只玉匣静静悬浮在由二十八根青铜柱构成的星图之上。玉匣表面流转着星辉般的光晕,宛如将整片星河都凝缩其中,触手却冷若玄冰,仿佛蕴藏着宇宙深处的寒意。内藏的玉简刻满扭曲如活物的蝌蚪文,在摇曳的烛光下竟呈现出呼吸般的明灭,仿佛那些字符都有了生命,在无声地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弟子们皆惊叹不已,倒吸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心中亦是波澜起伏,这三只玉匣,仿佛承载着无尽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开。那青铜柱构成的星图,隐隐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每一根柱子上都刻着繁复的纹路,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一一对应,似乎与浩瀚宇宙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我小心翼翼地靠近玉匣,试图探寻其中更多的奥秘,却发现玉简上的蝌蚪文极为晦涩难懂,每一个字符都仿佛隐藏着深邃的智慧,让人越看越觉得神秘莫测。
二、破译蝌蚪文之谜
雨水时节,我整日泡在观中藏书阁,借由珍藏的《浑天篆注》与洛阳友人寄来的敦煌残卷,废寝忘食地钻研。无数个日夜,烛火陪伴着我,案头堆满了写满批注的纸张。有时候灵感突现,我会兴奋得彻夜难眠;有时候陷入困境,又会焦虑得茶饭不思。终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些晦涩的蝌蚪文渐渐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
上古神仙育人法的记载令我血脉偾张——原来在天地初判的混沌时期,神人尚未殊途,诸圣以星辰为墨、云霞作纸,将宇宙至理镌刻于太虚之间。育人之术更突破常理认知,需在婴儿初生阳气最盛的子时三刻,取北斗七星连珠方位的陨铁,熔铸成三寸符印,以朱砂摹刻璇玑图谱印于眉心。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是在与天地对话,与神明沟通。
在破译的过程中,我日夜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浑天篆注》中的天文知识与敦煌残卷中的古老文字相互印证,逐渐拼凑出一幅关于上古神仙育人法的宏大画卷。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深一层。然而,我也深知,要将这古老的育人法付诸实践,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筹备育法物资
为验证古法,我在观中挑选百名婴孩。筹备过程堪比登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炼制朱砂需采集终南山七十二峰的赤精石,经九九八十一道火候煅烧,再混入十二位处子的指尖血。采集赤精石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弟子们攀爬终南山七十二峰,历经风雨,冒着生命危险,才收集到足够的赤精石。而炼制朱砂时,对火候的把控更是容不得丝毫差错,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按照古法进行,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最终的成败。寻找十二位处子的指尖血也并非易事,既要确保她们的纯净无暇,又要征得她们家人的同意,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承接月光的琉璃盏,要在中秋夜以昆仑玉髓为胎,借月华之力自然成型。那一夜,我们早早做好准备,将昆仑玉髓置于特制的容器中,静静等待着月亮升起。当月光洒下的那一刻,整个场地都被柔和的光芒笼罩,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我们屏息凝神,看着玉髓在月光的滋养下慢慢变化,那种神奇的景象,让人终生难忘。
四、初启育人之术
当第一个婴儿额间浮现北斗符印时,整个房间突然被一道神秘的光芒所笼罩,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悄然涌动。我分明看见他瞳孔中闪烁着银河倒悬的异象,那深邃的光芒,仿佛能看透时空的界限。婴儿的哭声清脆而响亮,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密切关注着这些婴孩的成长,记录着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每一个婴孩都像是一颗神秘的种子,在上古育人法的滋养下,逐渐绽放出奇异的花朵。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我期待着他们能带给我更多的惊喜。
五、孩童展奇能
三年光阴转瞬即逝。某个惊蛰之夜,雷声隐隐,春雨淅沥。观中突然传来孩童清亮的惊呼声。我循声赶去,只见三岁的阿玄立于演武场中央,稚嫩的手指划过虚空,金芒如流星拖曳,凝结成甲骨文字。那些文字并非静止,而是如游鱼般相互缠绕,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最终拼凑出失传千年的《归藏易》卦辞。更令人称奇的是,当他书写卦时,地面竟浮现出八卦方位的水流,在月光下组成太极图,水流潺潺,仿佛在演绎着天地间的至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