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的大雪,是被山林间的“寂静”与“厚重”唤醒的。清晨推静室门时,手臂刚伸出缝隙,便被一股沉坠的寒气顶了回来——门外已被厚厚的积雪封实,雪没至膝盖,踩下去时听不到丝毫声响,只有脚下传来“咯吱”的闷响,像是踩在压实的棉絮上;往日熟悉的崖壁、枯树、石径,全被白雪覆盖,只留下模糊的轮廓,如同被天地用白纸重新描摹过;连天空都成了铅灰色,雪片还在无声地飘落,大而密集,像是撕碎的棉絮,缓缓铺满每一处空隙。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的记载,这一日起,降雪量大增,天地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阴气达到冬季的极致,阳气则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在最沉寂的黑暗中积蓄着破土的力量;五行能量也从小雪的“火气内敛”转向“土气承元、守御玄关”的稳固格局。对修炼《五行修炼法》的人而言,大雪是“以土承元,固守玄关”的关键时节——如同为闭藏的粮仓筑牢外围的土墙,需借此时土气的厚重承托之力,将体内的五行本源与天地间的能量隔绝开来,只留一道“玄关”与地脉阳气相连,既防止外界酷寒之气侵袭,又确保本源能量不向外泄,为冬至的“一阳生”做好最后的准备。
我的大雪修炼,始于“雪野观土”。清晨辰时,雪稍小些,我披了件厚厚的麻布斗篷,踩着积雪走进山林。雪没至小腿,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缓慢,却恰好能让我感知脚下土地的变化——积雪之下的泥土,不再像小雪时那般湿润柔软,而是变得异常坚硬,如同冻凝的石块,却又比石块多了几分“沉稳的弹性”,踩下去时能感觉到一种无声的承托,仿佛有一双厚重的手在地下稳稳托着身体;我弯腰拨开一处积雪,露出下面的黑土,土块上结着一层薄冰,冰面下的土壤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光晕,那是土气在酷寒中凝聚的“承元之气”——不同于往日的松散,此刻的土气如同被压缩的磐石,每一丝能量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带着“承载万物、隔绝内外”的厚重感。
我蹲在雪地里,凝神感知天地间的五行能量:水气已与雪融合,化作“寒凝之水”,不再流动,而是如同覆盖大地的冰壳,将整个山林包裹;金气彻底“隐没”,连雪粒凝结时都难以捕捉到一丝痕迹,仿佛已融入土气之中,成为土气承托的一部分;木气与火气弱到极致,木气藏在树木最深的根系,火气躲在地脉最核心的位置,两者都如同风中残烛,仅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气息,却又异常坚韧,未曾熄灭;唯有土气,如同沉默的巨人,承载着积雪的重量、冰壳的坚硬,以及天地间所有能量的沉寂,成为大雪时节唯一的“主导者”——它既不主动扩散,也不被动退缩,只是稳稳地占据着中宫,将所有能量都纳入自己的承托范围。
回到静室后,我即刻调整“五行轮转”的核心——以“土气承元、固守玄关”为要,将能量重心从“火土相济”转向“土承四行”。《五行修炼法》中记载:“大雪土承元,玄关守本源。土为天地母,元为五行根,承元则本固,守关则气全。”此前的轮转中,土气占三分,而此次,我将土气的占比提升至五分,水气三分,火气一分,金气与木气各占半分(仅维持最基础的循环),同时将能量循环的范围缩小——不再让能量流经全身经脉,而是集中在丹田与“玄关”之间。这“玄关”并非实体穴位,而是体内与地脉阳气相连的一道“能量通道”,位于丹田下方三寸处,如同连接粮仓与外界的唯一小门,只允许地脉阳气进入,阻挡一切外界能量的干扰。
起初的“土气承元”修炼,带着一种“与世隔绝”的厚重感。当土气占据主导,能量循环缩小至丹田与玄关时,全身的经脉都变得异常沉寂,仿佛被土气封住,只有丹田与玄关之间的能量在缓慢流转;丹田中的水丹被一层厚厚的土气包裹,如同被埋入地下的玉璧,丹体的光晕变得暗淡,却更加纯粹,每一丝能量都被土气牢牢锁住,没有丝毫外泄;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异常深沉,每一次吸气都能感觉到地脉阳气顺着玄关缓缓渗入,每一次呼气都只是排出体内的浊气,不会带走丝毫本源能量。
这种“隔绝感”起初让我有些不适——如同在密闭的房间里待久了,总觉得胸口发闷。我便调整土气的“密度”,将包裹水丹的土气从“密不透风”调整为“疏而不漏”,如同用细密的麻布包裹物品,既能阻挡外界杂质,又能让内部的气息缓慢流通;同时,我将玄关的“通道”调得更细,只允许一丝地脉阳气进入,如同给水管安装了细小的阀门,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让外界的寒气趁机渗入。这样的调整持续了七日,胸口的闷胀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固”——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体内的五行本源如同被安置在最安全的堡垒中,外界的酷寒、风雪、能量波动都无法对其造成丝毫影响,只有地脉阳气如同涓涓细流,顺着玄关缓缓注入,为水丹补充着冬眠般的能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