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的寒露,是被崖壁上的一层薄冰惊醒的。清晨推开静室门,指尖刚触到门扉的铜环,便被一股透骨的凉意刺得缩回手——昨夜的露水在石缝中凝结成冰,如同细碎的水晶嵌在崖壁上;山间的雾气不再是白露时的清润,而是带着寒气的“冷雾”,贴在皮肤上像一层薄霜,瞬间就能逼出鸡皮疙瘩;连案几上的深海珍珠,表面都蒙了一层白蒙蒙的“寒汽”,摸起来冰得硌手。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描述,这一日起,露水因寒气加重而濒临凝霜,天地间的阳气收敛至“潜藏”之态,阴气则愈发厚重,五行能量也从秋分的“阴阳均平”,转向“金气沉潜、水气渐盛”的敛藏格局。对修炼《五行修炼法》的人而言,寒露是“藏精纳气,养肾固元”的关键时节——肾属水,对应冬日,而寒露是秋向冬的过渡,恰如为“冬藏”打开一扇门,需借此时金气沉潜、水气渐旺的气机,将体内清肃后的能量敛藏于肾,如同农夫将丰收的谷物存入粮仓,为冬日的深度修炼储备根基。
我的寒露修炼,始于“寒潭观气”。清晨卯时,天还未亮透,我便提着一盏青铜油灯,来到终南山深处的“寒玉潭”。此潭因潭底铺满寒玉而得名,即便是盛夏,潭水也冰沁刺骨,到了寒露,更是寒气逼人——潭面冒着淡淡的白汽,水面下的寒玉泛着青幽幽的光,连周围的空气都像是被冻住了,油灯的火焰在风中明明灭灭,却始终烧不旺。寒玉潭是天地间水气与寒气交融的极致之地,也是感知寒露能量变化的最佳去处。
我蹲在潭边,凝神细看水面:潭水表面的白汽中,藏着极淡的银白色光晕,那是沉潜的金气——不同于白露时的凛冽外放,此时的金气如同埋在冰层下的金属,收敛了所有锋芒,只余下纯粹的“肃降”之力;而潭水深处的寒玉,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水气,这些水气带着寒气,却比秋日其他时候的水气更加“厚重”,如同凝固的水银,缓慢而沉稳地在水中流转。我伸出手指,轻轻触碰潭水,指尖瞬间被冻得发麻,却能清晰地感知到——金气正顺着水气的流向,缓缓沉入潭底,与寒玉的水气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金生水、水藏金”的能量循环。
起身返回静室时,我特意留意了山林间其他五行能量的状态:木气已彻底“蛰伏”,草木的叶片大多枯黄脱落,仅剩的几片残叶也蜷缩着,将最后一丝生机藏在枝干深处;火气弱得几乎难以察觉,仅在朝阳照射的岩石缝隙中,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淡橙气息,像是快要熄灭的炭火;土气依旧沉稳,却比秋分时节多了几分“厚重”,地脉中的土气不再流转,而是如同凝固的大地,稳稳托举着地表的一切;唯有金气与水气愈发凸显——金气沉潜于天地之间,如同无形的网,将散落的能量一点点收拢;水气则化作寒气、冷雾,弥漫在山林中,与金气相互呼应,共同主导着寒露的能量格局。
感知到能量变化后,我即刻调整“五行轮转”的核心——以“金气沉潜、水气敛藏”为要,将能量重心从“肺金”转向“肾水”。《五行修炼法》中记载:“寒露金气沉,敛藏归肾根。金生水,水藏精,精足则冬藏固。”此前的轮转中,金气以肺脏为中心,而此次,我将金气的“流转终点”改为肾脏,让金气在涤荡肺腑后,顺着肺经下行,注入肾脏,与肾水中的能量相互融合;同时,我调整了能量比例:水气提升至四分,金气三分,土气二分,木气与火气各半分,让水气成为整个能量循环的“载体”,承载金气的沉潜,同时为肾脏积蓄能量。
起初的“金气沉潜”修炼,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下坠感”。当金气顺着肺经下行时,像是有一块重物在体内缓缓坠落,压得胸腔发闷,甚至连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我知道,这是金气的“肃降”之力在发挥作用——金气本主肃降,寒露时的沉潜金气,这种力量更是被放大,而我的身体还未适应这种能量重心的下移。我便调整呼吸节奏,让呼气的时间长于吸气,每一次呼气时,都想象自己将体内的能量向下“牵引”,如同用绳子将重物缓缓拉向地面;同时,调动土气在肾经周围形成一层“托举”,如同在重物下方垫上一层软垫,既不阻碍金气的沉潜,又能缓解下坠带来的不适。
这样的修炼持续了六日,胸腔的闷胀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稳”。第七日清晨,当金气再次顺着肺经注入肾脏时,我清晰地感觉到,肾脏像是干涸的池塘被注入了清泉——金气与肾水中的能量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金白水清”的能量状态,肾脏的“藏精”功能被彻底激活。我能感觉到,体内清肃后的能量正被一点点敛藏于肾,如同水流汇入水库,丹田中的五彩能量球也变得更加厚重,水气的湛蓝色占据了主导,却又泛着金气的银白色光泽,流转时缓慢而沉稳,没有了往日的灵动,却多了几分“蓄势待发”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