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的确考虑过这种潜在的风险,但局势紧迫,作为一位行事干脆的军人,他必须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迅速行动。
当前最紧要的任务非常清楚——运输队遇袭,救援刻不容缓。
河源县城那边,他并不觉得会有太大危险。
敌人短时间内难以攻下城池,留守部队守住防线应无问题。
只要自己成功解救运输队,便可与城内守军形成夹击之势,将敌彻底围歼。
可事实很快证明,他的判断过于轻率。
他率领部队全速开赴瑶沟支援,队伍尚未行至中途,便陷入埋伏。
一声令下,新编第三团第二营营长邓庞指挥部队发起攻击。
此人头脑缜密,素有谋略。
出发前,团长王风明确指示:“你部仅半个营兵力,阻击河源方向的敌援军压力不小。任务不是歼敌,而是拖住对方,为一营歼灭运输队争取时间,也为三营进攻河源县城创造战机。”
命令虽简,执行却难。
邓庞一路上反复推演作战方案。
他清楚自身处境:全营不足四百人,武器匮乏,主力火力已被调往主攻河源县城的三营。
而日军此次出动援兵,人数必然可观,至少与己方相当,甚至更多。
加之敌方装备精良,这场伏击战注定艰难。
他也曾动念向王风请示战术安排,深知这位团长智谋过人。
当年还是连长时,王风就曾带领独立连三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一次更是在白家村,凭借地形优势和果断突袭,逼退敌军联队。
自那时起,邓庞便认定,这位上司几乎无所不能。
但这次,王风只给了目标,未给具体打法。
邓庞明白,这是有意锻炼自己。
他曾听团长说过:“大方向由我定,可战场上瞬息万变,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前线指挥员临机决断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胜仗。”
于是,他只能靠自己。
经过一番思索,邓庞忽然有了主意。
地雷、障碍、弹药配置、阵地布局,这些伏击必备环节当然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都是常规动作,并不出奇。
单靠现有的兵力硬拼,恐怕难以阻挡急于救援运输队的日军。
对方火力凶猛,二营若正面迎击,极可能遭受严重损失。
邓庞陷入沉思。
他忽然想起团长王风曾在全团大会上讲过的一段往事:三国时期,张飞仅率二十骑兵驻守长坂坡,却凭借一声怒吼逼退曹军大军。
此事并非仅仅因其勇猛,而是智谋所致。
张飞命士兵将树枝绑于马尾,驰骋山林之间,扬起漫天尘土,制造出千军万马埋伏的假象,令敌军不敢轻进。
那一夜,邓庞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
连外表粗犷的张飞都能运筹帷幄,他为何不能一试?
主意已定,方法却与古时迥异。
他在布置地雷、陷阱等障碍后,将二营一半兵力,悄然分散至伏击带两侧的广阔区域。
茂密草木遮蔽了身影,每名战士按命令拉开距离,两人之间相隔十余米。
战前,每人必须选定至少三个不同射击位置,开战后不断轮换,打一枪换一处。
这样一来,一名战士便似三人同时作战。
四百人的队伍,在移动与火力交织下,宛如一个整编团压境。
即便武器简陋,声势也足以震慑敌胆。
战斗打响那刻,邓庞几乎笑出声。
他心里默念:老子真是个天才。
过去近两个月的高强度体能训练,此刻显现出惊人效果。
频繁转移阵地对体力要求极高,若是此前,士兵根本无法支撑。
而现在,人人如猎豹穿梭林间,动作干脆利落。
连邓庞自己都吓了一跳,若非清楚底细,真以为身边多出了整整一个团。
被伏击的日军瞬间乱了阵脚。
中队长山下脸色骤变,只觉陷入重围。
虽然对方装备一般,但从枪声分布来看,他判断至少遭遇了一个大队的兵力。
前方队伍刚推进,便触发地雷,工兵急忙排险。
山下眉头紧锁。
敌人部署严密,显然早有准备。
想要突破防线去救运输队,恐怕难上加难。
僵持之际,河源城内骤然响起枪炮声。
一支八路军部队正对县城发起强攻,兵力规模至少达一个大队。
消息传到前线,山下顿时面色大变,心中怒骂情报部门无能,如此大批敌军逼近,竟毫无察觉。
他再也顾不得原定计划中的粮草目标。
粮食再重要,也比不上城池安危。
一旦河源失守,他唯有以死谢罪,别无他途。
命令即刻下达,全军准备撤退。
可就在此时,伏击方向火力猛然增强。
二营战士尽数现身,从四面山坡奔涌而下,歪把子机枪喷出密集火光,衣着褴褛却气势如虎的战士,呐喊着冲向敌阵。
山下一惊,随即恼羞成怒,他意识到自己又被骗了。
眼前的敌人数量远少于预估,不过数百人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