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能藤”事件的教训如同一记重锤,让星火议会彻底将“平衡”与“谨慎”提升至与“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全域生态监控计划迅速获批,一张旨在敏锐捕捉生命能量异常波动的“生命感知之网”,开始在大陆各地悄然编织。
这张网络并未大规模兴建新的建筑,而是巧妙复用现有“天网”观测塔作为核心节点,加载了由海裔“听波者”与雪眼萨满联合设计的新型谐振符文——这种符文对生物能量流动极具敏感性,能捕捉到草木生长、微生物代谢的细微波动。同时,海量小型被动式能量感应石被安置在河流源头、古老森林、山脉脊线等关键生态节点,它们不主动发射信号,仅默默记录能量变化,由定期巡逻的三方联合小队回收数据。
龙部落的学者们则依据“生态工程技术库”理论,开发出复杂的能量流分析模型,用于精准区分自然波动与潜在异常。整个同盟仿佛褪去了急躁的外衣,以孩童般的审慎,开始学习聆听这片古老土地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用技术为自然装上了“预警雷达”。
监控网络搭建的同时,关于技术路线的深层反思持续升温。林岩并未固执己见,而是深入研究“噬能藤”残骸与事件全程,结合霜语大师对自然韵律的洞察、汐首领对生态平衡的坚守,提出了“协同进化”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打破了此前两派的对立僵局。
“纯粹的自然主义或激进的技术改造,都失之偏颇。”林岩在议会中郑重阐述,“方舟文明留下的技术核心,或许并非‘改造’,而是‘理解与引导’。就像共鸣林地,我们未强行改变什么,只是提供恰到好处的滋养,引导其内在潜力自然爆发。”
他提出未来技术应用的三大核心方向:
1. 深化理解:优先钻研生命能量与谐振能量相互作用的底层原理,建立精准的动态模型,杜绝盲目应用;
2. 引导而非创造:利用技术引导生物与生态系统,向更具韧性、更适应星际挑战的方向自然演化,而非直接设计新生命形态;
3. 系统优化:着眼于星球能量循环全局,通过技术提升能量流动效率,减少内耗,间接提升整个生物圈的能量等级与文明潜力。
这一理念巧妙融合了“飞跃派”的发展诉求与“平衡派”的风险顾虑,得到议会多数成员认可。同盟的发展方向,从“对抗征服自然”悄然转向“理解协同进化”,迈出了文明成熟的关键一步。
或许是同盟对“噬能藤”事件的妥善处理,以及“协同进化”理念展现的成熟态度,方舟的“守护者”协议再次作出积极回应。
在“生命感知之网”初步建成,并成功监测到数次微小无害的自然能量溢散事件后,驻扎方舟的先遣接触团传来喜讯:“守护者”系统主动解锁了一处此前完全封闭区域的部分权限——根据标识判断,这里是“环境适应与生态模拟实验室”。
接触团在严格安全规程下,踏入了这座尘封万年的实验室。室内没有危险生物样本或武器,仅有各类复杂的气候模拟装置、大部分已失效的物种基因库,以及海量环境演变推演记录。其中最珍贵的发现,是一份完整的“方舟原定殖民计划——星球环境适应性改造阶段性方案”。
方案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谐振能量与基因技术,循序渐进引导本土生物圈与殖民者带来的生态系统融合,形成更具多样性与稳定性的新生物圈。其核心理念,竟与林岩提出的“协同进化”不谋而合!日志同时记载,方舟迫降后曾自动释放微量“环境调和剂”,以稳定坠毁引发的能量紊乱、加速生态修复;而“噬能藤”这类能量寄生体,被标记为“极端能量环境下的自然筛选产物,需监控引导其能量循环路径,可转化为生态链一环”。
实验室的发现让所有成员震撼不已,此前的分歧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醒悟与敬畏。他们终于明白,方舟文明早已趟过这条生态改造之路,留下了详尽的指南与警示,之前的危机,源于自身对远古遗产的理解肤浅与急躁冒进。
“我们不是开拓者,而是继承者。”霜语大师摩挲着一块记录古老生态循环图谱的水晶,感慨万千,“先行者早已为我们标注好道路,我们只需学会读懂地图上的标记与警示。”
同盟终于找到了启蒙之路上安全前行的方向:不再盲目滥用力量,而是深刻理解原理;不再对抗自然,而是引导协同;不再孤军奋战,而是站在远古巨人的肩膀上,汲取智慧与教训。
“生命感知之网”持续扩展加密,“协同进化”相关研究稳步推进,农作物优化、生态修复等项目在精准监控下有序开展。二十五年的倒计时依旧紧迫,但同盟的心态已然不同——他们更加沉稳睿智,既怀揣生存的渴望,也肩负起守护星球生机与平衡的责任。
通往星海的道路依旧漫长,但脚下的根基,正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知识的审慎,变得愈发坚实。星火同盟的文明之旅,在历经波折后,终于走上了一条兼顾速度与稳健的正轨。
喜欢石器革命请大家收藏:(064806.com)石器革命www.064806.com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