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对白银市来说是极其黑暗的一年,凶手变得更加猖獗,一年内疯狂作案四起,恐惧的阴霾笼罩着整座城市。1 月 16 日下午 4 点多,白银区胜利街 29 岁的杨雪在家中遇害。她温柔善良,有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可凶手闯入后,将她制服,切开她的颈部,她上身有 16 处刀伤,更残忍的是,凶手还割下了她的双耳和头顶部一块 13×24 厘米的皮肉。仅仅三天后,1 月 19 日下午 5 点 45 分,白银区水川路 6 号 27 岁的邓琳在家中遇害。她热爱生活,喜欢画画,家中挂满了她的作品,可凶手潜入后,将她上衣推至**之上,裤子扒至膝盖处,切开她的颈部,她上身有 8 处刀伤,左**及背部一块 30×24 厘米的皮肉被割走。
7 月 30 日,悲剧降到了一个 8 岁的小女孩苗苗身上。她活泼可爱,笑声像银铃般清脆,家住在供电局宿舍,离石晓静宿舍直线距离不到 50 米。更令人愤怒的是,凶手作案后,还在她家茶几上泡了杯茶,悠然喝完,将茶杯随意放在桌上,留下了指纹,嚣张气焰令人发指。11 月 30 日,白银氟化盐厂女工崔金萍在家中遇害,她勤劳朴实,每天辛勤工作只为让家人过得更好,可凶手却对她疯狂杀戮,她上身有 22 处刀伤,下身**,胸部、手、耳朵都被残忍割下,现场血腥味浓烈,让人毛骨悚然。
这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案件,犹如一场可怕的噩梦,笼罩在白银市的上空,使得整个城市的恐慌情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居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人都感到自身难保,尤其是女性,更是不敢独自一人踏出家门半步。每当她们走在街头巷尾时,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担忧和恐惧,仿佛有一双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正窥视着她们。
学校方面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氛围,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安全,校方不得不加强安保措施。每天,家长们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孩子们放学。一旦孩子走出校门,家长们便会紧紧拉住他们的小手,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中,生怕有丝毫的闪失。
夜晚的街道变得异常冷清,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消失得无影无踪。店铺们纷纷提前关门歇业,原本热闹非凡的夜市也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间销声匿迹。整座城市失去了它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和压抑。
警方在这一系列案件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深入调查每一起案件的细节,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面对现场遗留下来的生物检材和模糊不清的指纹,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尽管警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案件的侦破工作却始终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但警方从未放弃,在长达 28 年的追凶历程中,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首案发生后,警方调集大量警力,对案发地 15 至 30 岁的男性以及白银区有前科的人员逐一摸底审查。没有先进科技,民警们就靠双脚穿梭在大街小巷,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询问每一个人。他们深入调查受害者的社会关系,反复询问与受害者有过接触的人,推敲每一个细节。
1998 年,甘肃省公安厅协调专家会诊,依据作案手段和指纹比对,将多起案件并案侦查。2001 年 8 月,公安部将该案定为部督案件,警方扩大排查范围,对白银市三县两区、多个系统单位及兰州市榆中、皋兰两县符合年龄段的男性展开新一轮排查。2004 年 8 月 5 日,公安部组织专家会诊,将白银、包头两地案件并案,定为甘蒙 “8?05” 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整合侦查资源。
为了破案,警方还积极向社会征集线索。白银当地报纸悬赏 20 万缉拿凶手,嫌疑人画像贴满大街小巷和电线杆,白银公司电视台循环播报征集线索的简讯,还启动了全市男性 “打指纹” 行动。广大民众也积极参与,主动提供线索,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遗漏,有些居民还自发组织社区巡逻防范,学校、企业也加强安保,整个白银市团结一心,对抗黑暗中的恶魔。
2015 年,科技的曙光终于照进了这起尘封多年的案件。随着 DNA 技术的飞速发展,甘肃省公安厅决定对历年采集的指纹及血样全部重新检测入库,用新的 DNA 技术加急排查。2016 年,公安部组织 “积案攻坚战”,引入先进的 DNA 新技术,通过 Y 染色体比对寻找线索。Y 染色体具有父系遗传特点,能锁定嫌疑人所属家族范围。技术人员将犯罪现场提取的 DNA 信息与数据库数据逐一比对,经过无数次努力,终于有了突破。
8 月 19 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技术人员们正紧张而专注地对血样进行 DNA-Y 染色体检验。突然,一名技术人员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发现系列案件嫌疑人的 DNA 在 27 个 Y 基因座上全部与白银市白银区违法犯罪人员高某相匹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