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些线索,警方将侦察方向转入到全面清查死者的接触关系上。凡是与死者有经济来往和两性关系者均逐一调查,有的甚至被收容审查。在这个过程中,专案组审查的人数达到了几十人,然而,真正的凶手却总是巧妙地躲避着警方的追查,始终没有露出真面目 。每一次当警方觉得似乎已经接近真相时,线索却突然中断,嫌疑人难以锁定,使得案件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
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案件的抛尸地点相对集中,这表明凶手的作案现场可能就在附近。从作案手法来看,凶手作案手法一致,都是先将被害人勒死或掐死,然后从大腿根部进行碎尸,之后抛尸。这些迹象表明,凶手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似乎对女性极度仇恨,且此人很可能有过犯罪前科 。然而,仅凭这些推断,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出凶手,无疑是大海捞针。
在调查过程中,专案组还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市民们对案件的关注度极高,他们渴望警方能够早日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面对社会各界的期望,专案组的成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努力寻找着案件的突破口。
就在案件侦破陷入僵局之时,转机终于出现。1992 年 9 月 3 日,哈尔滨铁路局某俱乐部的负责人向专案组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原来,前一天他去朋友赵某家串门,闲谈中得知赵某的妻子王某于去年 4 月份携带 BP 机离家出走后,便再无音讯。赵某还提到,他曾传呼过王某一次,时间是去年 8 月份,回他信息的却是个陌生男人,对方称 BP 机已经卖给他了,让赵某不要再传。
这条线索引起了专案组的高度重视,侦查员们立刻前往赵某家进一步了解情况。随后,他们马不停蹄地来到市电信局查询,得知现在使用该 BP 机的人叫韩明,而且韩明还是一名人民警察,其户口落在动力区体育街 14 号,而平时住在那里的却是他的弟弟韩利 。
韩利,29 岁,有着复杂的过往经历。1979 年,他因强奸女学生被判处有期徒刑 15 年,1987 年被假释。1989 年,韩利结婚时,哥哥韩明将体育街 14 号的住处让给了他。1991 年,韩利又因盗窃两次被公安机关收审。他的这些经历,与警方之前对凶手的推断高度吻合,韩利瞬间进入了警方的视线,成为了这起连环杀人碎尸案的重大嫌疑人 。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1992 年 9 月 10 日下午 1 时许,专案组传讯了韩明。面对专案组的询问,韩明刚开始长时间沉默,试图隐瞒真相。但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他最终承认自己名下的 BP 机并非母亲给韩利买的,在这件事上他做了伪证,包庇了弟弟韩利的一些行为。据韩明交代,韩利在南岗地下城有一个摊位,此时去上海办货了,这几天有可能回来 。
得到这一消息后,专案组决定抓住时机,对韩利展开深入调查。11 日凌晨三时,在夜色的掩护下,专案组对体育街 14 号韩利的住处进行了秘密搜查。搜查过程中,警方发现了诸多可疑物品,其中包括乳胶手套三副、一个女青年李某的身份证和卷起的一块绿色地毯等。乳胶手套很可能是韩利作案时用来避免留下指纹的工具,而李某的身份证则直接将韩利与案件中的被害人联系在了一起,那块绿色地毯也极有可能与案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证据的发现,进一步坐实了韩利的嫌疑,让专案组坚信他们已经找到了关键人物 。
1992 年 9 月 14 日下午,哈尔滨火车站人头攒动,旅客们拖着行李,匆匆忙忙地穿梭在站台和出站口之间。此时,一群便衣警察正静静地守候在出站口附近,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每一个出站的乘客,神色凝重而专注。他们在等待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韩利,那个让整个城市陷入恐惧的连环杀人碎尸案凶手。
随着一趟列车缓缓进站,人群开始涌动。韩利拉着行李箱,混杂在人群中,不紧不慢地朝着出站口走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几分得意,或许他还沉浸在自己能够逍遥法外的幻想之中。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向他张开。
当韩利刚踏出出站口的那一刻,守候已久的警察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如同一群敏捷的猎豹,瞬间将韩利围得水泄不通。韩利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警察们牢牢地控制住。他瞪大了眼睛,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就这样被抓获了 。
韩利被带回审讯室后,一开始还试图抵赖,对自己的罪行矢口否认。他眼神闪躲,言辞闪烁,不断编造各种谎言来为自己开脱。但警方掌握了大量的证据,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韩利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在警方强大的审讯攻势下,他终于低下了头,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和过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