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的成功运行,带来了优质的生铁,也带来了宝贵的33点文明点数。
陈启明站在炉前,感受着尚未散尽的灼热气流,心中豪情与紧迫感交织。
工业的火种已然点燃,但远方的威胁却更加扑朔迷离。
李总旗带来的关于“鬼海”岛礁的消息,像一片阴云笼罩在心头。
“闽浙外海…神秘岛礁区…海图模糊…暗礁密布…素有‘鬼海’之称…”他反复咀嚼着这些信息。
“影海众”…海商失踪…稀有矿石(钴、镍)…海外据点…
这些线索碎片,似乎都隐隐指向那片迷雾笼罩的凶险海域。
“必须查清那片‘鬼海’的真相!”他下定决心,“那里很可能隐藏着‘影海众’的资源渠道,甚至是一个重要的海上据点!”
然而,跨海侦察谈何容易?
制造局虽有工匠万千,却无一艘可用的海船,更无熟悉那片险恶水域的船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叹了口气,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总不能让我现学造船吧?这点数也不够啊。”
他再次浏览系统商城,目光扫过那些令人眼馋的航海技术:
【远洋海船设计图(福船/广船改良型)(需300点)】:遥不可及。
【六分仪原理与制作指南(需120点)】:点数不足。
【简易航海术与海图绘制法(需80点)】:依旧不够。
【海水淡化与防腐技术(需100点)】:想都别想。
“唉,穷啊…”他无奈地关闭光幕。33点巨款,在这些真正的“吞金兽”技术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
正当他为此发愁时,赵小旗前来禀报,提及了一件事:
“大人,近日坊间传闻,说市舶司那边扣了几条私自出海的‘烂屁股船’,正找牙行发卖呢…”
“烂屁股船?”陈启明一愣。
“哦,就是些破旧的小海船,多是沿海渔民或私商所用,跑不远,但胜在便宜…”赵小旗解释道。
陈启明眼睛一亮!
买不起新的,买条旧的改造一下也行啊!总比没有强!
“快!去市舶司打听打听,是哪几条船?作价几何?”他立刻来了精神。
…
半日后,消息传回。市舶司确实扣了三条因违规出海被没收的小型海船,都是些船龄老、船体伤的“老伙计”,正准备折价处理。
陈启明立刻带上懂些船舶知识的工匠,亲自前往码头验船。
三条船并排靠在破烂的码头上,看上去确实有些惨不忍睹。
第一条,船板朽烂,桅杆歪斜,活像个海上乞丐。
第二条,船底附着厚厚一层藤壶贝壳,船龄恐怕比陈启明爷爷还大。
第三条,船体倒是相对完整,但船型狭小,看起来一阵大浪就能掀翻。
“这…真是三条‘烂屁股’啊…”同行的老工匠忍不住吐槽,“大人,这…修船的料钱怕是比船价还贵…”
陈启明也是哭笑不得。但囊中羞涩,别无选择。
他绕着第三条小船走了几圈。船虽小,但线型还算流畅,龙骨似乎也完好。
“就它吧!”他指着第三条船,“至少…看起来比较对称?”
【因资金与资源所限,做出极具“性价比”(抠门)的决策,以极低价格购入老旧小型海船一艘,体现了在困境下的务实(寒酸)精神,文明点数 3。当前点数:36。】
…
破船是买回来了,但如何改造它,使其能勉强执行侦察任务,又成了新难题。
点数有限,无法兑换高级造船术。
陈启明再次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召集木匠、铁匠,开始研究如何“旧瓶装新酒”。
没有现代焊接技术,加固船体只能用传统的榫卯、铁箍和捻缝。
没有蒸汽机,动力只能依靠风帆和人力桨橹。
没有雷达声呐,导航只能依靠罗盘、牵星板和经验。
“这简直是…中世纪级别的航海啊…”他内心吐槽,“但愿海龙王给点面子…”
改造工作艰难推进。加固船体、修补船板、更换帆索…
为了提高一点点生存能力和侦察能力,陈启明绞尽脑汁,将现有技术“嫁接”到这条小破船上。
他让工匠制作了一个可拆卸的、带有简易瞄准机构的弩炮架(基于之前研究的瞄准具原理),安装在船头,希望能用来发射钩索或…吓唬海鸟?
又设计了一个防水的木箱,用来存放那架宝贵的“光谱仪”和“拐角镜”,指望万一真发现岛屿或敌船,能远远看上一眼。
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提议,在船舱底部铺一层厚厚的湿沙,美其名曰“压舱兼防火”,实则感觉更像在给船“做沙疗”。
工匠们看着这些“奇思妙想”,表情复杂,但还是依令执行。
…
就在陈启明忙于“魔改”小破船时,翘儿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这日,她端来一碗新熬的银耳羹,轻声禀报:
“大人,奴家今日清理先父遗物时,偶然发现一本旧册子,似是…早年海贸的流水笔记,里面夹着一页泛黄的海图残片,标注的…似乎就是闽浙外海那片‘鬼海’岛礁的大致方位,还有一些…关于暗流和潮汐的零碎记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