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工!”
这简短有力的两个字从主持人口中吐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在台下众多厨师心中荡开了层层涟漪。有人下意识地松了口气,紧绷的肩膀也随之放松下来——刀工是每日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厨师们最熟悉的伙伴,是刻进肌肉里的记忆,稳扎稳打,总不会出大错。然而,更多人的眉头却紧紧锁起,越是基础的东西,想在行家面前玩出花样、做到极致,就越是艰难,尤其是在这汇聚了四方高手的擂台之上。基础,往往意味着最残酷的较量。
而被誉为“死亡之组”的C组,几位主角的反应更是耐人寻味,仿佛一幅写尽人间百态的浮世绘。
“味古轩”的张知味,嘴角始终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眼神锐利地扫过台上的食材,那是一种猎手看到熟悉猎物时的自信,仿佛胜券在握。
“粤海楼”的赵永丰主厨,神色如古井无波。作为粤菜名厨,对食材的尊重和处理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从处理海鲜的精准下刀到制作点心的细腻雕琢,刀工于他而言,是每日的修行,此刻唯有沉静以对。
“巴蜀人家”的陈老石老爷子,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他轻抚长须,脸上挂着慈祥却又高深莫测的微笑。川菜二十四味,味味离不开刀工辅佐,切、片、剞、砍,自有一番磅礴气象,他心中自有丘壑。
“淮扬春”的周师傅,在听到主题的刹那,眼中骤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其精髓便在于极度讲究的刀工和本味。三套鸭、烫干丝、尤其是那能将豆腐切得细可穿针的文思豆腐,正是淮扬菜扬名立万的根基!这个主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主场!
而站在角落的林小风,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波澜不惊的样子。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是绝对的自信。刀工?这曾是他前世作为米其林三星主厨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经过千锤百炼、融入灵魂的本能。而今生,上天赐予的“神之舌”所带来的对食材、对力道、对平衡的极致掌控力,更让他对这种精细操作有了超越常人的理解。再加上这段时间近乎自虐般的锤炼,他有信心,在这个领域,不惧任何人。
小组赛在同一场馆的不同分区同步展开,数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转播着各组的比赛实况。毫无疑问,死亡之组C组吸引了最多的目光,主屏幕的镜头长时间锁定在这片区域,所有人都想看看,这第一场龙争虎斗,会激烈到何种程度。
第一轮刀工比试,规则简洁明了,却更显残酷:三十分钟内,现场处理组委会提供的统一食材,完成一道以展示刀工为核心的菜品。评委将从运刀手法是否娴熟精准、成型效果是否完美、难度系数高低以及是否有创新等角度进行综合评判。
当工作人员将C组的统一食材端上来时,现场响起了一片低低的惊呼。那竟然是——豆腐!而且是质地极致软嫩、吹弹可破的内酯豆腐!
这无疑将难度瞬间拔高到了地狱级别!普通的切块尚且容易碎裂,更何况是要在上面施展精妙绝伦的刀工?这极度考验厨师手腕的稳定性、下刀的力度、角度和速度,任何一丝微小的颤抖或失误,都将导致前功尽弃。
“限时三十分钟,比赛——开始!”主持人话音落下,计时器数字跳动,C组的空气瞬间凝固,又旋即被急促而富有节奏的切菜声打破。
张知味动作最快,他一把取过一块洁白如玉的内酯豆腐,动作流畅地将其在砧板上修整成规整的长方体。接着,他拿起一柄狭长轻薄的切片刀,深吸一口气,眼神一凝,便开始了他的表演。刀光闪烁,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豆腐片应声而落,被他用刀面小心托起,放入盛满清水的盘中浸润。他的目标明确,是要制作极其考验耐性和手细的“豆腐丝”。
赵永丰主厨则显得气定神闲。他选用的是一把厚重的桑刀,运刀速度并不快,但每一刀都沉稳有力,落点精准。他正将豆腐切成大小均匀的细小方块,动作间带着粤菜大厨特有的严谨,这显然是制作“菊花豆腐”的起手式——在豆腐块上横竖切出密密的刀纹,入水即散,如菊绽放。
陈老石老爷子手法大开大合,与他年迈的外表截然不同。一把厚背菜刀在他手中轻若无物,舞动生风。他并非简单的切剁,而是运用了片、削、刮等多种技法,似乎在塑造某种具体的形态,刀法狂放中透着细腻。
周师傅作为淮扬白案大师,处理起这软嫩之物更是举重若轻。他用的刀最为小巧精致,动作如绣花般细腻,全神贯注,仿佛眼前的不是一块食材,而是等待他雕琢的美玉,要将其变成一件精妙的艺术品。
而林小风,他的动作在五人中反而显得最“慢”,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他没有急于下刀,而是先用指尖极其轻柔地触碰豆腐表面,感受着那柔软的触感和内在的韧性,同时仔细观察着豆腐内部可能存在的、会影响下刀的细微气泡。然后,他才拿起组委会提供的、最普通不过的切片刀,在磨刀棒上“唰唰”蹭了两下,刀刃闪过一道寒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