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的坐标和其部分骇人听闻的活动迹象已然清晰,但首次探测所引发的、迅捷而凌厉的反制警报,像一盆混合着冰碴的冷水,兜头浇熄了我们刚刚燃起的、微弱而炽热的希望之火。
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防守松懈、充斥着乌合之众的黑市诊所,而是一个拥有高度警觉、先进防御体系和瞬间致命反击能力的高科技武装堡垒。
任何计划不周、任何细微的疏忽,都无异于将我们三人脆弱的身躯直接送入高速旋转的工业粉碎机。
安全屋内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沥青,连呼吸都显得小心翼翼。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尽可能周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的计划,这不仅仅关乎任务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死。
核心目标再次确认:潜入、取证、撤离。 最高原则:隐蔽第一,绝不恋战。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摧毁,而是窃取真相。关键证据在于:核心实验数据(服务器日志、实验记录、人员名单)、**实验体状况(高清影像、生物样本如果可能)、以及可能存在的“普罗米修斯”组织架构和通信记录。
准备的途中我尝试和苏雨薇联系,苏雨薇对我们的计划表示不置可否,她出乎意料的没有做过多的评价,反而在见面后的第二天,通过匿名包裹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必要的帮助。
分工与精密到极致的准备在压抑的沉默中展开:
? 吴师兄的远程智援(技术核心与理论支撑):
加密频道里,吴师兄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但条理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透着实验室般的严谨和深陷险境的紧迫感:
?“黑洞”数据攫取器升级版:他改进了数据压缩和加密算法,声称新版本能在极短时间内以“洪水式”拷贝更大容量的原始数据,并尝试植入一种复杂的伪装数据包,模拟正常系统通信,以期最大限度延迟触发内部入侵检测警报。
“但风险极高,”他强调,“一旦对方的AI审计系统级别超过我的预估,这种伪装反而会成为最显眼的旗帜。”
?“幽灵频谱”探测器优化与功能拓展:根据首次捕获的脉冲特征,他提供了新的滤波参数,进一步收窄了探测带宽,旨在提升信噪比,降低误报。
同时,他建议李哲为探测器加装微型高灵敏度震动传感器和定向麦克风,使其在接近目标时不仅能“看”到信号,还能“听”到环境和“感觉”到物理震动,作为潜入时的额外感知延伸。
? 紧急通讯与失效保护协议:他制定了多重冗余的紧急通讯方案,包括定时心跳信号(失联即报警)、预设的紧急代码(代表不同危险等级和应对指令)、以及最后手段的——设备自毁程序(物理熔断芯片,防止技术反溯)。
? 持续的风险警告:吴师兄反复提醒我们,所有他提供的设备在“蜂巢”可能存在的、远超想象的高强度全域电磁屏蔽和AI动态监控网络下,其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其非常规的信号特征而成为暴露的源头。
“你们要做的,是在刀尖上跳舞,而我能提供的,只是几片可能随时会碎掉的防滑垫。”
? 李哲的“废土”改装与实战准备(装备实现与技术支持)
李哲的车库彻底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充满“废土科技”风格的军火库兼工坊。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动手能力和在有限资源下的创造力:
? 移动指挥与支援车:一辆破旧的快递货车被他从里到外彻底改造。车厢内部加装了厚厚的铅板和铜网屏蔽层,集成了大容量蓄电池组、小型静音发电机、多频段通讯中继放大器、设备充电平台,甚至还有一个折叠的简易医疗台,俨然一个微型的移动指挥所和避难所。
? 身份伪装与渗透工具:他准备了多套近乎完美的伪装——快递员制服、设备检修工的工作服、相应的伪造工牌和档案,甚至还有对应身份的、带有芯片的旧版门禁卡复制品(基于苏雨薇提供的过期卡样)。
他还准备了可用于撬锁、破解简单电子锁的便携工具组,枪械实在难搞,不能动用顾倾城警用手枪的前提下,只能转向地下黑市,西南那边在上个世纪的私人兵工厂很多,想尽办法,买到了几把手搓的仿制枪和一些子弹。
? 非致命控场与逃生装备:强光爆震弹、可遥控释放的烟雾弹、能发出刺耳高频噪音的声波发生器、用于制造短暂混乱的遥控彩弹装置(模拟血迹),以及他最新捣鼓出来的、理论上可以模拟微弱纳米虫信号特征的便携式信号模拟器(希望能用于短暂迷惑低阶的自动化防御系统或制造假目标)。
? 应急支援与后勤保障:高强度合成纤维绳索、小型液压剪、红外激光笔、备用电源、高热量压缩食品、急救包升级(增加了止血凝胶、增压绷带等战地急救物品)。
按照李哲的话来说,当年就是因为拗不过爸妈,志愿硬生生从哈工大改成了省医大,这次终于可以在自己喜爱的方面大展拳脚了,这可比每天往骨头上打钉子有意思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