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戎光非遗工坊”里,竹丝与漆料的气息交织,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忙着整理老兵们的故事与手作模型照片——她们要编一本《戎光非遗记忆册》,把雪地电台、哨位模型、战友剪影背后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既是对老兵的致敬,也让更多人能透过这些手作,看见那段峥嵘岁月。
整理张爷爷的资料时,樊赟翻到一张照片:张爷爷坐在病床上,手摸着竹编帐篷模型,眼里满是笑意,旁边放着那只复刻的铁皮水壶。照片背面是张爷爷让护工代写的字:“谢谢你们,让我再回了一次营地。”樊赟轻声说:“咱们要把这些细节都写进册子里,让读者能感受到张爷爷看到模型时的感动。”
倾喃负责收集老兵的口述录音,她把张爷爷讲的“雪地焐电台”、李爷爷说的“战友小陈的牺牲”、王爷爷回忆的“工事搭建夜”都整理成文字,还特意标注了关键时间点和场景细节。“这些故事不能只记个大概,”倾喃对着录音笔反复核对,“比如王爷爷说当年搭建工事用了七天七夜,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这些细节能让故事更真实、更动人。”
凰慕则负责设计画册版式,她把竹编纹理作为底纹,用红色的漆料色做标题,还在每篇故事旁边留出版块,贴上手作模型的细节图——竹编帐篷的褶皱、漆器电台的按钮、布艺士兵的五角星,每一处都清晰可见。“咱们还要在画册里放一张‘手作地图’,标注每个模型的制作过程,让读者知道这些非遗手作是怎么‘织’出老兵记忆的,”凰慕指着设计稿说。
养老院的老人们也参与进来,程师傅写了一段“竹编手记”,记录编帐篷模型时的心得:“要编出雪地帐篷的厚重感,竹丝得选三年生的毛竹,劈得比平时粗一些,每编三圈就要调整一次力度,才能做出自然的褶皱。”郑师傅则在“漆器手记”里写:“画电台按钮时,要根据张爷爷的描述,把最大的按钮放在右边,那是当年他最常按的电源键。”
八月初,《戎光非遗记忆册》初稿完成,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画册去医院给老兵们看。张爷爷虽然身体更虚弱了,但还是坚持要看画册,当看到自己的故事和模型照片时,他慢慢抬起手,摸着画册上的竹编帐篷,轻声说:“好,真好,以后有人看到这个,就知道我们当年是怎么守着电台的了。”李爷爷则指着战友小陈的漆器肖像照片,眼里泛起泪光:“小陈要是知道,他的故事能被记下来,肯定会开心的。
九月,《戎光非遗记忆册》正式出版,首印的三千册很快被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学校、图书馆预定一空。樊赟、倾喃和凰慕还在柳岸里的小院举办了“戎光记忆分享会”,邀请了几位身体状况允许的老兵、退役军人代表和学校师生参加。
分享会上,程师傅拿着竹编帐篷模型,给大家讲制作过程:“这帐篷的门帘编了整整三天,每天要调整十几次,就是为了还原张爷爷说的‘朝东开,能晒到太阳’。”郑师傅则展示了漆器电台模型,指着按钮说:“这些按钮的位置,都是根据张爷爷的回忆定的,他说当年就是按这个键,联系上了总部,完成了任务。”
退役军人代表王先生看着模型,感慨地说:“我也是通讯兵出身,当年也在雪地执过勤,看到这个电台模型,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候。谢谢你们用这么特别的方式,记录下我们老兵的故事。”
有位来自当地中学的老师,当场预定了五十本《戎光非遗记忆册》:“我们要把画册作为学校的‘爱国教育读本’,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手作和故事,了解老兵们的奉献,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有位学生在分享会结束后,找到樊赟说:“樊老师,我以后也想做非遗手作,帮更多人留住珍贵的记忆。”
分享会的余热还没散,樊赟、倾喃和凰慕又接到了新的邀请——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希望和她们合作,在馆内开设“戎光非遗展区”,把老兵的手作模型、《戎光非遗记忆册》都展示出来,让更多参观者能通过非遗手作,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
筹备展区时,三人特意设计了“互动体验区”,摆放了简单的竹编工具和布艺材料,让参观者能尝试编小小的五角星、拼贴士兵剪影。有位参观者是位退伍军人,他在体验区编了一个竹编五角星,说要送给自己的孙子:“让他知道爷爷当年的故事,也让他了解咱们的非遗文化。”还有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拼贴了一个布艺士兵,开心地说:“我以后要像这些老兵爷爷一样,做个勇敢的人。”
展区开放那天,张爷爷的家人特意赶来,他们带来了张爷爷的遗照——张爷爷在几天前安详离世了,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一本《戎光非遗记忆册》。张爷爷的儿子说:“我父亲走得很安详,他说能把自己的故事留在画册里,留在纪念馆里,这辈子值了。”樊赟、倾喃和凰慕看着遗照,心里满是感动,她们知道,张爷爷的故事,会和这些非遗手作一起,永远被铭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