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赟出院那天,国风养老院的老人们和联盟的年轻团队都来接她。程师傅推着一辆竹编轮椅,轮椅的扶手和脚踏板都缠着软布,是老人们特意为她准备的;林晓捧着一束用布艺做的“永不凋谢的花”,花瓣是用非遗染布做的,花茎是竹编的,既好看又有意义。
“欢迎回家!”大家围着樊赟,笑着喊道。樊赟坐在轮椅上,看着熟悉的面孔,眼眶有些湿润:“谢谢大家,让你们担心了。”倾喃和凰慕推着轮椅,慢慢往柳岸里的小院走,路上,樊赟忍不住问:“陈奶奶最近怎么样了?咱们和医院的合作,什么时候能开始?”
凰慕笑着说:“你放心,我已经和医院的临终关怀科沟通过了,他们很支持咱们的‘非遗关怀活动’,下周就能开始。陈奶奶的精神也好了很多,上次我去看她,她还拿着你教她编的竹编蝴蝶,说要好好保存呢。”
一周后,“非遗关怀活动”正式在医院启动。樊赟因为还需要休养,没能去现场,但倾喃和凰慕带着养老院的老人们、联盟的年轻团队,把非遗手作搬进了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程师傅教老人们编简单的竹编平安符,郑师傅教他们在小木片上涂漆,李爷爷则教他们拼布艺小挂件。
陈奶奶看到倾喃和凰慕,特别开心,她指着床头的竹编蝴蝶说:“我每天都看着它,想起你们给我办的生日会,心里就暖暖的。”倾喃坐在床边,教陈奶奶编竹编小篮子,陈奶奶的手指虽然没力气,但还是很认真地跟着学,编错了就重新来,倾喃耐心地陪着她,一点点调整竹丝的位置。
有位患重病的老爷爷,以前是做木工的,看到郑师傅做漆器,忍不住也想试试。郑师傅把漆刷递给老爷爷,教他在小木片上画简单的花纹,老爷爷的手有些抖,但还是画出了一朵小小的梅花,他看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没想到老了还能做手工,感觉自己又有用了。”
活动结束后,倾喃和凰慕把老人们做的手作收集起来,放在医院的展示架上,旁边贴了小卡片,写着老人们的名字和手作故事。很多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看到这些手作,都忍不住驻足观看,有人还拿出手机拍照,说要“把这份温暖分享给更多人”。
樊赟在家休养时,也没闲着。她整理了这些年收集的非遗手作教程,挑选出适合老人和病人做的简单项目,比如竹编挂件、布艺书签、漆器小摆件,编成了一本《简易非遗手作指南》,还配上了清晰的图片和步骤说明。倾喃和凰慕把指南打印出来,送到医院和养老院,方便大家学习。
有天下午,陈奶奶的家人给倾喃打来电话,说陈奶奶想和樊赟视频。视频里,陈奶奶拿着自己刚编好的竹编小篮子,开心地说:“樊老师,你看我编的篮子,虽然不好看,但我尽力了。谢谢你,让我在最后的日子里,感受到了这么多快乐。”樊赟看着陈奶奶,眼眶泛红:“陈奶奶,您编得很好,这是最珍贵的手作。您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们还等着和您一起做手作呢。”
十月,留守儿童学校的“非遗手作角”正式剪彩。樊赟的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她和倾喃、凰慕一起,带着养老院的老人们和联盟的年轻团队,来到学校。“非遗手作角”里,摆着老人们做的竹编工作台、漆器工具台、布艺材料架,墙上挂着非遗手作的图片和教程,还有孩子们之前和老人们一起做的手作拼图。
剪彩仪式后,老人们开始给孩子们上非遗手作课。程师傅教孩子们编竹编小蝴蝶,孩子们的手指灵活,很快就编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小蝴蝶;郑师傅教孩子们在小木片上贴彩色的纸,模拟漆器嵌螺钿的效果,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贴出了太阳、月亮、星星等图案;李爷爷则教孩子们拼布艺小布包,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碎布头,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
有个叫小宇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在竹编课上,他却格外认真,跟着程师傅一步步编竹丝,很快就编出了一个竹编小篮子。程师傅看着小宇的作品,笑着说:“你编得真好,比我第一次编的还好看。”小宇听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说:“我想把这个篮子送给妈妈,让她知道我会做手工了。”
樊赟、倾喃和凰慕看着孩子们和老人们相处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倾喃说:“咱们以后可以定期组织老人们来学校上课,让孩子们和老人们多交流,既让孩子们学到非遗手作,也让老人们感受到孩子们的活力。”樊赟点头:“还可以搞一个‘手作寄相思’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寄给在外打工的父母,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手作寄相思”活动很快就开展起来。孩子们在老人们的指导下,做了竹编挂件、布艺小布包、漆器书签等手作,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信。小宇在信里写道:“妈妈,这是我编的竹编篮子,我学会了做手工,等你回来,我教你编好不好?我想你了。”樊赟和倾喃帮忙把孩子们的手作和信寄出去,还特意拍了照片,等孩子们的父母收到后,再把回复的照片和视频带回来给孩子们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