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福建蜡梅村,寒风裹着冷意吹过山间,却吹不散满村的蜡梅香。漫山遍野的蜡梅树,枝头缀满了嫩黄的花苞,有的已经悄然绽放,细碎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这里是“四季花旅”冬季路线的目的地,樊赟和团队提前半个月就扎进了村里,和村民们一起做足了准备。
蜡梅村的老支书老林,一辈子都在和蜡梅打交道,他领着团队走遍了村里的蜡梅林:“咱们村的蜡梅是百年老品种,香气浓、花期长,以前除了做些简单的蜡梅茶,大多只能当观赏花,好多花苞没开就谢在枝头,可惜得很。”樊赟蹲下身,轻轻捏起一朵半开的蜡梅,花瓣厚实有韧性,她心里有了主意:“咱们把蜡梅做成非遗手作——用干蜡梅花做缠花、用蜡梅窨茶、用蜡梅花瓣和蜂蜡做香膏,再搭配冬季的蜡梅汉服,让游客既能赏梅,又能带走满冬的香气。”
团队和村民们一起改造了村里的旧祠堂,做成了“蜡梅非遗工坊”。工坊里分了好几个区域:窨茶区摆着一排排陶罐,里面装着茶叶和新鲜蜡梅,正进行着“三窨一提”的工序;手作区的桌子上,放着蜂蜡、干蜡梅花、丝线,供游客制作香膏和缠花;展示区则挂着冬季的蜡梅汉服,浅杏色的面料上,用蜀绣绣出疏影横斜的蜡梅枝,花蕊用金色丝线点缀,领口和袖口用扎染的浅灰布料,上面扎出雪花纹样,腰间系着竹编的蜡梅挂件,走路时带着淡淡的梅香。
“蜡梅非遗花旅”路线上线当天,第一批游客就被满村的香气吸引。清晨,大家跟着老林去山间采摘蜡梅,老林教大家选花苞:“要选半开的,太生的没香味,太开的容易掉瓣,这种半开的,窨茶、做香膏都正好。”游客们戴着小竹篮,穿梭在蜡梅林里,有的忍不住凑近花苞闻了闻,笑着说:“这香味太治愈了,冬天的冷意都被驱散了。”
上午的手作课上,倾喃教大家做蜡梅香膏。她把蜂蜡放在小锅里融化,加入橄榄油和磨碎的蜡梅花粉,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等冷却了,香膏就成型了,揣在口袋里,随时都能闻到蜡梅香。”一位老奶奶做得格外认真,她把做好的香膏装进小盒子里,说要带给远在城里的孙女:“孙女最喜欢香的东西,这个蜡梅香膏,比买的香水还天然。”
傍晚时分,游客们换上蜡梅汉服,在蜡梅林里拍照。浅杏色的汉服映着嫩黄的蜡梅,阳光透过枝桠洒下来,像给每个人都镀上了一层暖光。有位年轻姑娘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这是我冬天最难忘的旅行,穿着汉服在蜡梅林里走,感觉自己像走进了古诗里。”
随着冬季路线的火爆,蜡梅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村民们开起了“梅香民宿”,房间里摆着蜡梅标本和手作,床头还放着一小罐蜡梅茶;村里的小卖部开始卖蜡梅香膏、蜡梅缠花、蜡梅茶,不少游客临走时都会买上好几份,作为冬季的伴手礼;甚至有城里的茶商找老林合作,想长期收购村里的蜡梅茶。老林笑着说:“以前冬天是村里最冷清的时候,现在每天都热热闹闹的,村民们的口袋也鼓了,这都是‘轻折柳’带来的好光景。”
一月的悉尼,正是盛夏时节,阳光明媚,海风轻柔。“轻折柳”的“非遗环球直播”第四站,就选在了这里——合作方是悉尼当地的多元文化中心,负责人艾米丽是位热爱东方文化的澳大利亚人,她特意将直播场地布置在中心的露天花园里,花园里种着澳大利亚的国花金合欢,与“轻折柳”带来的“四季非遗汉服”相映成趣。
直播当天,樊赟穿着“四季花旅”系列的春季桃花汉服,浅粉色的纱料在海风中轻轻飘动,上面的蜀绣桃花仿佛要随风绽放;凰慕穿着夏季的荷花汉服,湖蓝色的面料映着阳光,像一片小小的荷塘;倾喃则穿着冬季的蜡梅汉服,浅杏色的汉服与花园里的金合欢形成了温暖的呼应。艾米丽穿着简约的白色长裙,手里拿着一件蜡梅缠花,笑着对镜头说:“第一次见到中国的非遗汉服和手作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们不仅美丽,还藏着四季的故事,这是东方文化独有的浪漫。”
直播的第一个环节,是向悉尼的网友介绍“四季非遗汉服”。樊赟拿着春季的桃花汉服,对着镜头说:“这件汉服的面料是用桃花染的,上面的蜀绣桃花,每一针都透着春日的温柔;夏季的荷花汉服,用了扎染和竹编元素,像把荷塘的清爽穿在身上;秋季的菊花汉服,绣着漫山的菊花,带着丰收的暖意;冬季的蜡梅汉服,则藏着一整个冬天的香气。”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汉服太美了!”“想知道哪里能买到这样的衣服!”
接下来的手作体验环节,倾喃教大家做简易的蜡梅缠花。她把干蜡梅花瓣和金色丝线放在桌上,一步步演示绕线的方法:“先把丝线固定在花托上,再把蜡梅花瓣放在中间,慢慢绕线,就能做出一朵小巧的蜡梅缠花。”艾米丽跟着学做,虽然手法生疏,但很快就做出了一朵歪歪扭扭的缠花,她举着成品,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做中国非遗手作,我要把它放在我的书桌前,每天都能看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