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柳岸里,蝉鸣渐弱,巷口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泛出浅黄,“轻折柳”工作室的桌上,摊着“儿童非遗汉服礼盒”的设计草图——樊赟用红笔圈出礼盒的分层结构,第一层放汉服,第二层摆配饰,第三层装手作材料包,旁边还画着迷你版的苗绣针、缠花线,格外可爱。
“咱们的礼盒得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樊赟指着草图,对倾喃和凰慕说,“汉服选轻薄的棉麻面料,方便孩子穿脱;配饰除了香囊、发簪,再加个可水洗的纹样贴纸,孩子可以自己贴在汉服上;手作材料包要简化步骤,比如缠花用预裁好的骨架,苗绣给现成的纹样模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的时候不费劲。”
倾喃当即就找来了之前做儿童汉服剩下的面料,裁出小尺寸的样品:“中秋款礼盒用月白色面料,绣上孩子画的兔子纹样;国庆款用红色面料,绣迷你国旗和长城纹,每个节日都有专属主题。”凰慕则联系了包装厂,要求礼盒用环保纸,外面印上工作室的非遗纹样,打开时还有“非遗小知识”卡片,比如“苗绣的蝴蝶纹代表吉祥”“缠花的丝线要绕三圈才牢固”。
礼盒样品做好那天,工作室邀请了几位家长和孩子来试体验。五岁的朵朵打开中秋礼盒,兴奋地拿起兔子纹样贴纸,贴在汉服的袖口;她妈妈则跟着材料包里的说明书,和她一起做缠花发簪——虽然绕线时有些歪,但朵朵还是举着发簪,在镜子前转个不停:“我的发簪比妈妈的好看!”另一位家长笑着说:“这种礼盒太方便了,不用自己准备材料,还能和孩子一起学非遗,比买普通玩具有意义多了。”
根据家长和孩子的反馈,三人又对礼盒做了调整——把缠花线换成更粗的彩色线,方便孩子抓握;在材料包里加了安全剪刀和胶水,避免使用尖锐工具;还在礼盒里放了“非遗打卡册”,孩子完成手作后可以盖章,集齐一定数量的章能兑换小礼物。“要让孩子觉得,做非遗手作不是任务,而是好玩的游戏。”樊赟在修改说明书时,对两人说。
九月初,“儿童非遗汉服礼盒”正式上线,分中秋、国庆、冬至三个主题,一上架就卖断了货。不少家长在评论区留言,晒出孩子穿汉服、做手作的照片——有个孩子用礼盒里的材料,给自己的玩偶做了迷你汉服;还有个家庭穿着亲子汉服,拿着做的香囊去公园拍照,配文“这个中秋,和孩子一起感受传统文化”。
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看到礼盒后,也主动联系工作室,想把礼盒作为“锦川文旅伴手礼”,放在景区的文创店里卖。“咱们可以针对景区设计专属礼盒,比如锦川湖景区的礼盒,绣上湖景纹样;古城景区的礼盒,绣上古城门纹样,”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样既能推广你们的工作室,也能让游客带走锦川的文化记忆。”樊赟当即就答应了,开始着手设计景区专属礼盒。
九月中旬,樊赟和凰慕去了锦川湖景区和古城景区考察。锦川湖景区里,荷叶还泛着绿,远处的拱桥映在湖里,像一幅水墨画;古城景区里,青石板路蜿蜒,老字号店铺的幌子随风飘动,满是古朴的气息。“锦川湖礼盒就用湖蓝色面料,绣上荷叶、拱桥的纹样,再配个小船形状的缠花发簪;古城礼盒用深灰色面料,绣上古城门、幌子的纹样,配饰用迷你灯笼荷包。”樊赟边拍照片边说,眼里满是灵感。
回到工作室后,三人就开始制作景区专属礼盒。倾喃负责画纹样,把锦川湖的荷叶画得圆润可爱,古城门的线条简化得适合刺绣;樊赟则带着学徒做汉服,湖蓝色的儿童襦裙上,荷叶纹样用浅绿色丝线,拱桥用棕色丝线,绣出来的图案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凰慕则联系景区,确定礼盒的摆放位置和宣传方式,还计划在景区举办“非遗汉服体验日”,让游客试穿礼盒里的汉服。
十月一国庆期间,景区专属礼盒正式在文创店上架。在锦川湖景区的文创店里,不少游客被湖蓝色的汉服吸引,有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给女儿买了套锦川湖礼盒,还带着女儿去湖边拍照:“穿着这衣服在湖边拍照,就像走进了水墨画里,回去后要让孩子给同学讲讲锦川的故事。”在古城景区,有位外国游客对古城礼盒很感兴趣,通过翻译了解到礼盒里的非遗元素后,当即买了两套,说要带回去送给朋友,让他们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非遗汉服体验日”当天,景区里挤满了穿着汉服的游客——孩子们穿着礼盒里的汉服,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跑着,手里拿着迷你灯笼荷包;家长们则穿着工作室定制的成人汉服,跟着樊赟学做缠花。有位家长笑着说:“以前来景区只是拍照,这次穿着汉服逛,还学了非遗手艺,感觉更了解这个地方了。”
景区合作的成功,让工作室又接到了其他城市景区的邀请——邻市的古镇景区想合作定制汉服礼盒,还有山区的生态景区希望推出“自然主题”非遗汉服,把当地的动植物纹样绣在汉服上。“咱们可以根据不同景区的特色,设计不同的主题,让每个礼盒都有独特的记忆点,”凰慕在整理新订单时说,“比如山区生态景区,就绣上松树、小鹿的纹样,配饰用松果形状的缠花,既符合自然主题,又满是非遗的巧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