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川市的冬天总爱飘些细碎的雪,落在“轻折柳”工作室的青瓦上,转眼就积了层薄白。樊赟正坐在暖炉旁,用晒干的桂花和蚕丝混合着纺线,打算做条“桂香围巾”,倾喃则在整理之前给山区孩子寄暖手炉的反馈照片,忽然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敲门声——是福利院的王院长,手里拎着个鼓鼓的布袋子,头发上还沾着雪粒。
“孩子们听说你们最近在忙教材的事,特意做了些手工送过来,”王院长打开布袋子,里面全是孩子们的作品:有朵朵用彩纸折的汉服小人,有小男孩编的竹编小灯笼,还有个孩子用蜡笔画了幅“轻折柳雪景图”,画里的三人围着暖炉煮茶,旁边还趴着只流浪猫。“还有个事想麻烦你们,”王院长笑着补充,“福利院要办‘冬日暖心会’,想请你们来教孩子们做些简单的非遗手工,再给他们讲讲汉服故事。”
三人当即就应了下来。凰慕连夜设计了“冬日手工课”的流程:先教孩子们用毛线编围巾,再用彩纸做迷你汉服挂饰;樊赟则准备了材料包,里面装着剪好的毛线、彩纸和胶水,还特意做了几个样品,方便孩子们参考;倾喃则整理了些适合孩子听的汉服小故事,比如“古代小朋友怎么过冬天”“汉服里的保暖小设计”。
暖心会当天,福利院的活动室被装点得格外温馨。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材料包,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樊赟。“咱们先把毛线绕在纸板上,再用另一段毛线穿过缝隙……”樊赟边演示边讲解,孩子们跟着一步一步做,虽然编出来的围巾歪歪扭扭,却都格外认真。有个小女孩编到一半,毛线不够了,倾喃笑着把自己的毛线分给她:“咱们一起编,编好后你可以送给最喜欢的人。”
手工课结束后,倾喃给孩子们讲汉服故事。当讲到“古代人冬天穿厚棉袄,里面还要穿好几层内衣”时,孩子们都好奇地伸出手,想摸摸倾喃身上穿的袄裙。凰慕趁机拿出准备好的迷你汉服模型,给孩子们讲解汉服的结构:“这是领子,这是袖子,冬天的汉服袖子会做的更宽大,里面可以塞暖手宝哦。”
暖心会快结束时,孩子们拉着三人的手,唱起了自己编的儿歌:“穿汉服,做手工,冬天暖,心里甜……”王院长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有些发红:“谢谢你们,孩子们从来没这么开心过。”樊赟笑着说:“我们也很开心,能和孩子们一起度过这么温暖的冬天。”
离开福利院时,雪还在下,可三人的心里却暖融融的。倾喃把孩子们送的画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和之前的照片排在一起,笑着说:“这个冬天,又多了段温暖的回忆。”凰慕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冬天的温暖,是为了春天更好的相遇。”樊赟则拿起刚纺好的“桂香线”,继续织围巾,线团上的香气混着暖炉的热气,在工作室里散开,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柳岸里的春天,是被巷口的柳枝唤醒的。当第一缕春风吹过,老槐树上冒出嫩绿的新芽,“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台上,樊赟新做的迎春缠花,终于在暖阳里绽放出嫩黄的花瓣。
这天早上,凰慕拿着份文件,兴奋地冲进工作室:“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咱们‘轻折柳’被邀请参加‘全国传统文化博览会’了,下个月要去北京参展,还要展示咱们的非遗汉服和手工制品!”倾喃和樊赟都愣住了,反应过来后,忍不住抱在一起欢呼——从当初那个手忙脚乱的小工作室,到如今能代表锦川去全国参展,她们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汉服和传统文化的美。
可高兴过后,新的压力也来了——参展需要准备的展品很多,不仅要展示之前的非遗汉服,还要设计新的“锦川特色”系列,让更多人了解锦川的传统文化。三人连夜开会,把参展计划拆分成“展品设计”“现场体验”“文化分享”三个部分,每个人负责一个板块,还反复讨论了展品的细节。
为了设计“锦川特色”系列汉服,三人特意去了锦川市的非遗博物馆。她们看着馆里的锦川木雕、蜀锦,灵感突然迸发——樊赟提议用蜀锦做汉服的衣襟,上面绣上锦川木雕的纹样;凰慕则想在汉服的裙摆上,印上锦川的山水图案,比如柳岸里的青石板路、老槐树;倾喃则补充说:“还可以做些小巧的非遗配饰,比如用木雕做发簪,用蜀锦做香囊,让展品更丰富。”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开始忙着制作参展展品。樊赟每天都在工作室里绣蜀锦纹样,手指被针扎得满是小窟窿,却依然坚持着;凰慕则跑遍了锦川市的印刷厂,终于找到一家能印制山水图案的厂家,还特意盯着工人调试颜色,确保图案的还原度;倾喃则联系了锦川的木雕匠人,一起设计木雕发簪,每个发簪上都刻着“轻折柳”的logo,既美观又有纪念意义。
参展前一天,三人把所有展品都打包好,看着满满一大箱的汉服、配饰和手工制品,心里满是期待。“咱们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锦川的传统文化有多美,”倾喃笑着说。樊赟和凰慕都点头,手里的展品还带着温度,像极了她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春日里,正悄悄绽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