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顾昭与李自成隔着千里山河达成那份,足以颠覆大明国祚的秘密默契之时,整个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也正被一片新的阴云所笼罩。
后金铁骑虽然暂时退去,但那场惊天动地的京师之围,却像一剂催化剧毒的猛药,彻底引爆了早已在帝国腹心之地,潜藏已久的致命危机! 由于朝廷将所有的精锐兵力,都抽调一空用于拱卫京畿,导致原本就因为天灾**而动荡不安的山西、河南两省,地方上的官军力量被削弱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的低点。 那些原本只是小股流窜、打家劫舍的饥民流寇,在失去了有效压制之后,如同得到了充足养分的野草,开始疯狂地滋生、蔓延、汇聚! 他们攻破县城杀死官吏,抢掠粮仓裹挟着越来越多活不下去的百姓,转眼之间,便从数百人的小股汇聚成了数千人、乃至上万人的庞大军势! 一时间,山西、河南两省,烽烟四起,狼奔豕突! 地方卫所的官军腐朽不堪,一触即溃,根本无力镇压。一封封用鲜血和火焰写成的八百里加急奏折,如同雪片一般,从太行山麓,从黄河两岸,日夜不息地,飞入紫禁城,堆积在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将他那刚刚因为“京师大捷”而稍稍舒展的眉头,再一次,染上了,浓重的阴霾。
皇极殿内气氛,压抑而焦躁。 崇祯皇帝看着手中那份描绘着流寇势力范围的地图,脸色铁青一片。地图上那大片大片的红色标记像一道道正在不断扩散、流淌的鲜血,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双眼。 “废物!通通都是废物!” 他将手中的奏折狠狠摔在地上,对着满朝文武发出了压抑不住的咆哮。 “国朝养士、养兵百年!如今区区流寇便能在我大明腹心之地,纵横来去如入无人之境!尔等食君之禄,却不能为君分忧!要尔等,何用!”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低垂着头,噤若寒蝉。他们,谁也拿不出,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 派兵?京营新败,元气大伤;关宁铁骑,远在辽东,不可轻动。 招安?之前的无数次招抚,早已证明,那不过是,饮鸩止渴。 就在这,满朝束手,君臣相对无言的,绝望时刻。 一个,挺拔如松的身影,缓缓地,从武将的队列中,走了出来。 正是,如今圣眷正隆,被视为帝国擎天玉柱的,镇北侯,顾昭! 他身着崭新的麒麟补服,面容沉静,目光如炬,对着龙椅上的崇祯,朗声开口,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死寂的大殿之内,轰然回响!
“陛下!” “建奴已退,京师,在臣的镇北军与三大营的共同守卫之下,固若金汤,再无近忧。然,中原流寇,四处蜂起,如附骨之疽,若不及时割除,必成心腹大患!” “臣,蒙陛下圣恩,忝为京营总教习。近数月来,西山新军,日夜操练不休,如今,已初见成效!兵者,利器也,需以血开锋!新军将士,空有一身报国之志,正该,以战代练,在真正的沙场之上,检验所学,为陛下,分忧解难!” “臣,顾昭,请率西山新军一万,即刻南下山西,为陛下,扫平流寇,荡尽尘埃!”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顾昭的身上,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赞赏,钦佩,当然,更多的,是猜忌与提防。 尤其是,以当朝首辅温体仁为首的文官集团,看向顾昭的眼神,更是,阴晴不定。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文官们,会像往常一样,站出来,以“国帑空虚”、“新军不可轻动”等理由,来反对顾昭的提议时。 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发生了。 温体仁,在经过了短暂的沉默之后,竟然,缓缓地,走出了队列。 他对着崇祯,恭敬地一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诚恳的语气说道:“陛下,镇北侯,忠勇可嘉,实乃我大明之柱石!老臣,亦以为,侯爷此议,可行!”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那些原本准备了一肚子弹劾之词的言官们,都愣住了,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他们不明白,为何一向,视武人为心腹大患,将顾昭,视为最大政敌的温首辅,今日,竟然会,一反常态地,支持顾昭领兵出征? 只有顾昭,在听到温体仁的话后,嘴角,在那无人察觉的瞬间,勾起了一抹,冰冷的、了然于胸的笑意。 他,当然知道,温体仁这只老狐狸,在打着什么算盘! 温体仁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其一,便是“驱虎吞狼”。顾昭这尊“瘟神”,如今在京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们文官集团的地位。将他,远远地,打发到中原的战场上去,眼不见,心不烦! 其二,便是“借刀杀人”。中原流寇,声势浩大,绝非善类。让顾昭的西山新军,去和那些,悍不畏死的流寇,拼个你死我活,无论结果如何,对他们来说,都是,稳赚不赔! 其三,便是“左右逢源”。如果,顾昭,真的侥牙,打了胜仗,平定了流寇。那么,他温体仁,便是“慧眼识人、举荐有功”!可如果,顾昭,一败涂地,损兵折将,那他们,便可以立刻,调转枪口,以“浪掷国帑、有勇无谋、轻敌冒进”等罪名,对他,进行致命的弹劾,一举,将其,永世不得翻身! 多么完美的,政治算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