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穿过哈德逊河底隧道,把新泽西的工业风景甩在身后,猛地扎进曼哈顿的灯火辉煌里。李特摇下车窗,初夏夜晚混杂着汽车尾气、食物香气和无数种香水味的风灌了进来,吹得他头发乱飞。
“第一次来纽约?”司机从后视镜看了他一眼。
“算是吧。”李特含糊应道。以前跟着球队来打客场,基本都是酒店-球馆两点一线,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像个真正的游客。
他在时代广场附近下了车,立刻被汹涌的人潮和刺眼的霓虹灯淹没了。巨大的电子屏幕轮番播放着电影预告片和广告,街头艺人把自己涂成银色的机器人,一动不动。穿着西装的白领和奇装异服的年轻人擦肩而过,没人多看他一眼。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印第安纳的“学霸球手”或者“关键新秀”,就是个普通的亚裔高个子。
这种感觉……有点陌生,但又莫名轻松。
他随便找了家看起来不错的牛排馆解决晚饭,切开鲜嫩多汁的肋眼时,脑子里不再反复播放被杰弗森绝杀的画面。隔壁桌几个穿着洋基队服的球迷在高谈阔论,争论着基特和A-Rod谁更厉害。嗯,纽约,连空气里都飘着不同的运动味道。
第二天,他睡到自然醒,决定像个真正的闲人一样逛逛。第一站,就是纽约地标之一的中央公园。他戴着顶棒球帽,双手插兜,慢悠悠地沿着蜿蜒的小路走着,看着遛狗的人、跑步的人、还有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的老人。
走到那个着名的喷泉附近时,他注意到有点不寻常。一圈人围在那里,还有摄像机和大话筒。
“又是拍电影的?”他嘀咕着,准备绕开。纽约这地方,碰到拍戏的也不稀奇。
他个子太高,视线越过人群,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光头——迈克尔·拉帕波特!他正和一个穿着皮夹克、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男人激烈地争论着什么。等等,那个油头男人……不是《老友记》里的乔伊吗?马特·勒布朗?
李特停下脚步,有点好奇地多看了两眼。这场景,这对话风格……
“Cut!”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导演喊了一声,演员们立刻放松下来。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剧组马甲,挂着工作牌的黑人哥们儿注意到了鹤立鸡群的李特,眼睛一亮,小跑过来。
“嘿!哥们儿!打扰一下,”工作人员语气急切,“我们有个临时演员,演个路过的篮球运动员,刚才打电话说堵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了!我看你这身高,这体型,绝对专业!帮个忙?就从这个喷泉边走过去了就行,报酬按行规给!”
李特愣了一下。跑龙套?这经历可新鲜。他脑子里瞬间闪过两个念头:一是拒绝,他好歹是个NBA球员,虽然是个新秀;二是……好像挺有意思的?反正没事干。
内心那股被压抑的、属于年轻人的“骚动”占了上风。他压了压帽檐,点点头:“行啊,怎么走?”
“太好了!就从这儿,自然点走过去,看着喷泉就行!谢谢啊哥们儿,救场如救火!”工作人员赶紧把他拉到起始位置。
导演看了看李特,似乎对他的形象很满意,也没多问,直接示意开机。
李特深吸一口气,迈开长腿,沿着喷泉边缘不紧不慢地走着。他努力让自己显得“自然”,但职业运动员的步态和那种下意识的球场观察眼神,还是让他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他能感觉到摄像机对着自己,也能听到拉帕波特和勒布朗在不远处继续着他们的台词交锋,好像是在争论一支钢笔?
就在这时,勒布朗饰演的角色似乎被激怒了,猛地一挥手,胳膊肘不小心带到了旁边一个端着道具咖啡的临时演员。
“哎呀!”那临时演员惊叫一声,手里满满的咖啡杯脱手而出,棕色的液体直接朝着李特泼了过来!
完全是条件反射!李特在NBA赛场上练就的反应神经瞬间启动!他几乎是下意识的一个后撤步,身体极其协调地做了一个微幅的欧洲步闪避动作,那泼洒出来的咖啡擦着他的T恤下摆飞了过去,一滴都没沾到!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流畅得像是设计好的一样。
“Cut!”导演又喊了一声,但这次语气里带着惊喜,“哇哦!哥们儿!你这反应绝了!漂亮!”
勒布朗也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对李特说:“嘿,伙计,抱歉抱歉!你这躲闪功夫,练过啊?”
李特这才反应过来,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习惯了,条件反射。”
拉帕波特也凑过来,打量着他:“你这身板,打球的吧?在哪个大学?”
李特含糊地应道:“嗯,打一点。”他没打算暴露身份,觉得这样更有趣。
导演很满意这个小意外带来的效果,觉得比原计划更生动,直接用了这条。李特领到了一百美元的现金报酬,感觉比赢了场季前赛还新奇。
离开中央公园,他心情更好了。原来偶尔脱离一下“职业球员”的身份,体验点不一样的生活,感觉还不赖。他那颗被失败和反思压抑住的心,开始活络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