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处(十二)
飞飞离家赴美的那个清晨,杭州下起了蒙蒙细雨。顾泽站在机场国际出发厅,看着儿子单薄的背影消失在安检通道的拐角,突然意识到这个他一手搭建的跨文化世界,正在以他始料未及的方式展开新的篇章。
“他会没事的。”王媚轻声说,手却不自觉地攥紧了顾泽的衣袖。
回程的车上,两人一路无言。雨刮器在车窗上有节奏地摆动,像在为他们这些年的选择做着注脚。车内还残留着飞飞留下的气息——那瓶他忘记带走的柑橘味漱口水,在后座静静地散发着清香。
家里的空寂来得比预期更猛烈。飞飞的房间保持着临行前的样子,书桌上摊开的《美国大学新生指南》第37页,床头贴着的NASA海报,衣柜里那件他声称“一定会回来取”的旧校服。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着这个家的不完整。
云云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曾经最依赖哥哥的小姑娘,在飞飞离开后的第二天,就把自己的画架搬进了他的房间。
“我要帮哥哥看守这个房间。”她郑重宣布,“等他回来时,我会画满一整面墙的欢迎画。”
然而,顾泽很快发现云云的“看守”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她的画风突然变得阴郁,色彩从明快转向沉郁,画面中开始出现被撕裂的桥梁和迷路的小船。
“云云,要不要和爸爸聊聊?”顾泽试探着问。
小姑娘只是摇摇头,画笔在纸上重重地涂抹:“没什么好聊的,反正每个人最后都会离开。”
王媚的“桥”项目也进入了瓶颈期。疫情后的国际教育市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新评估留学的价值。与此同时,顾泽母亲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医生诊断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
“你爸走了,现在轮到我了。”老太太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苦笑着握住顾泽的手,“好在飞飞出息了,去了美国...等等,飞飞是不是还在上小学?”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顾泽心头。母亲的时间观念开始混乱,记忆在不同时空片段间跳跃。更令人担忧的是,她常常把云云错认成小时候的王媚,对着孙女讲述那些早已过时的育儿经验。
“妈,我是云云,您的孙女。”小姑娘耐心地纠正,然后在奶奶睡去后偷偷抹眼泪。
顾泽站在医院的走廊上,看着窗外杭城熟悉的街景,第一次对“归途”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们这些年的所有选择——回国、搬迁、孩子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最终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分离和遗忘?
转机来自一个越洋视频电话。飞飞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并不顺利,文化差异比想象中更大。
“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美国了,”屏幕那端的飞飞显得疲惫,“但实际上,在这里生活的中国人和在国内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他讲述着课堂上的尴尬瞬间:当教授提到某个美国文化梗时全班大笑,只有他不知所措;当中国留学生小组讨论时,他又因为“太美国化”而被排除在外。
“我好像成了两个世界的边缘人。”飞飞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个电话意外地激活了云云。当晚,小姑娘创作了一幅新画:一个少年站在两扇门之间,每扇门后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而少年手中握着一把钥匙,钥匙的形状恰似一座桥。
“我要帮哥哥。”云云把画扫描发给飞飞,“告诉他,他不需要选择任何一扇门,他可以自己建造新的空间。”
这幅画成了飞飞宿舍的装饰,也启发了王媚。在下一期“桥”项目的研讨会上,她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是时候从‘连接两地’转向‘创造第三空间’了。”
这个概念得到了团队的热烈响应。更令人惊喜的是,云云自告奋勇要为项目设计视觉形象。她创作的一系列“文化混血儿”插画,以其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广泛关注。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混血儿。”云云在项目发布会上稚气未脱却信心满满,“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飞飞在云端参与了这次发布会。看到妹妹的成长,他深受触动。几天后,他在校园里发起了一个“文化身份工作坊”,邀请不同背景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与突破。
“我终于明白了,”飞飞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跨文化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它让我们能够跳出单一框架思考问题。”
然而,现实的考验从未停止。顾泽母亲的病情持续恶化,她开始出现夜间游走的现象。一天深夜,老太太独自出门,说要“去接放学的小泽”。幸好保安及时发现,避免了严重后果。
“我不能再去工作室了。”王媚红着眼睛整理文件,“妈需要有人全天看护。”
顾泽握住妻子的手:“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个“办法”最终出人意料地来自云云。小姑娘设计了一套特殊的家居系统:在奶奶房间安装柔和的灯光提示,制作了带有家庭照片的日程表,甚至录制了家人们的声音提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