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处(一)
顾泽站在新泽西郊区自家的后院,手指划过刚修剪过的草坪边缘。邻居家的自动洒水系统正在运转,细密的水珠在夕阳下折射出彩虹。这种周而复始的安宁,曾是他留学时梦寐以求的生活,如今却让他感到一种说不清的窒息。
“顾泽!吃饭了——”王媚的声音从厨房窗口飘出来。
他转身回屋,注意到妻子微微隆起的小腹。那里正孕育着一个他们计划之外的生命,也是促使他重新思考一切的催化剂。
餐桌上摆着三菜一汤,清炖牛肉、蒜蓉西兰花、番茄炒蛋和紫菜蛋花汤,都是他们平日里爱吃的家常菜。王媚的孕吐期刚过,食欲恢复了不少。
“今天感觉怎么样?”顾泽为妻子拉开椅子,问道。
“挺好的,就是下午有点腿肿。”王媚轻轻坐下,“你呢?还在想回国的事?”
顾泽叹了口气,知道瞒不过细心的妻子。“今天公司来了个新人,清华毕业的,能力很强。我看着他,突然想到如果我们孩子在美国长大,将来可能连和这样的同龄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王媚默默盛饭,没有接话。
“当然,也有可能我们的孩子根本不想参与这种竞争。”顾泽苦笑一声,“就像马克家的儿子,非要学艺术,把老马克气得够呛。”
“先吃饭吧,菜要凉了。”王媚轻声打断他。
饭后,顾泽照例收拾碗筷,王媚靠在厨房门框上,突然开口:“我今天和北京的李姐通了电话,她家老二正好今年上小学一年级。”
“怎么样?”
“每天早上七点出门,下午四点放学,然后直接去课后班,到家六点半,写作业到九点。周末两个兴趣班,一个英语,一个钢琴。”
顾泽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
“李姐说,这还算轻松的,她家只是西城区的普通重点,不是海淀那些‘疯校’。”
顾泽把最后一个盘子放进洗碗机,擦干手,“你觉得太可怕了?”
“我只是在想,我们有没有必要让孩子经历这些。”王媚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在这里,至少他能有个轻松的童年。”
顾泽点点头,心里却浮现出上周在超市见到的一幕:一个华裔青少年对着父母大吼“别用中文跟我说话”,然后摔门而出。那一幕像根刺,扎在他心里好几天。
夜里,顾泽难以入眠,悄悄起身走到书房,打开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脸上,他搜索着“ABC身份认同”、“跨文化家庭”,结果越看越心乱。
一条知乎回答刺痛了他的眼睛:“很多ABC既不被美国主流社会完全接纳,也与中国文化脱节,成了永远的异乡人。”
另一篇文章则写道:“第一代移民常常低估了文化断裂对下一代的影响,以为每周上中文学校就足够了。”
他关掉电脑,走到客厅的落地窗前。外面万籁俱寂,只有路灯在街道上投下昏黄的光晕。这是他们来美国的第十年,从研究生到工作,拿到绿卡,买房安家,一切都按部就班。稳定的工作,舒适的房子,友善的邻居,他们拥有了父辈难以企及的生活,却在这个节点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几天后,顾泽陪王媚去做产检。超声波室里,屏幕上那个跳动的小点让他心头一热。
“看,这是宝宝的手,”医生指着屏幕,“他在吃手指呢。”
王媚紧紧握着顾泽的手,眼中闪着泪光。那一刻,顾泽突然意识到,这个生命将完全依赖他们的选择,而他们的决定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回家的路上,王媚罕见地提起了回国的话题:“如果回去,我们可以住我爸妈留下的那套学区房,中关村一带的,应该还不错。”
顾泽有些惊讶地看着她:“你也在考虑回国?”
“总不能让你一个人纠结吧?”王媚笑了笑,“我也有担心啊。你看上周我们去张睿家,他女儿完全不肯说中文,跟爷爷奶奶视频都得靠翻译软件。想到以后我们的孩子可能跟爸妈无法交流,我心里就难受。”
顾泽沉默了。王媚的父母三年前相继去世,这是她心中一直的痛。如果当时他们在国内,至少能多些陪伴的时光。
“但我看了国内我这个行业的招聘信息,”顾泽缓缓道,“基本都是996,薪水看起来数字高,换算下来还不如我现在。而且一旦回去,想再出来就难了。”
“我知道,”王媚轻叹,“我也不敢想象你每天工作到深夜,周末还要应酬的生活。我们在这里至少有时间在一起。”
矛盾似乎无解。为了孩子的文化认同回国,可能意味着失去现在的家庭生活品质;留在美国,又可能面临代际隔阂和文化断裂。
次周周末,他们应邀参加了王媚同事家的烧烤派对。后院里,几个华裔孩子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全程用英语交流,偶尔夹杂着几个生硬的中文词汇。
顾泽尝试与其中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聊天:“你喜欢看什么电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