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上的签名(八)
连锁店的合作像一扇突然打开的门,门后是李静从未想象过的世界。订单从每月几百件暴涨到数千件,车库改造的工作室很快就不够用了。她不得不租下隔壁空置的两个车库,打通墙壁,挂上崭新的“静远纸艺设计工作室”铜牌。
搬家那天,王奶奶带着老姐妹们来帮忙。老人们摸着崭新的工作台,眼眶湿润:
“这地方亮堂,配得上你的手艺。”
新员工增加到八个人。除了王奶奶的孙女小雨和下岗女工刘姐,又招了专门负责电商运营的年轻人小吴,还有四个手工娴熟的女工。李静给每个人都买了统一的围裙,围裙口袋上绣着工作室的logo——一片变形的纸板,巧妙地构成“静远”二字。
规模扩大了,烦恼也升级了。原材料供应首先出现问题。以前靠捡和零散收集就够用,现在需要稳定的大量货源。她联系了废品回收站、家电卖场,甚至找了垃圾处理厂,但纸板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成品率。
“要不,我们用新纸板吧?”小雨建议,“成本高不了多少,但质量稳定。”
李静摇头。用新纸板,就背离了初衷。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她送货途中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看见工人们正在拆除临时办公室。那些用来做隔断的瓦楞板,厚实平整,正是她需要的材质。
她鼓起勇气去找项目经理。对方听说她要收购这些“建筑垃圾”,十分诧异。
“这些本来要花钱请人运走的,”经理说,“你要的话,免费拉走。”
这一天,工作室拉回了足够用三个月的优质纸板。
这件事启发了她。她让小吴制作了宣传单,主动联系各大商场、写字楼,承诺免费清运废弃包装材料。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对商家来说,这既省钱又环保;对她而言,这是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
供应链解决了,管理问题又浮出水面。手工制作难以标准化,同样的设计,不同人做出来尺寸总有细微差别。连锁店发来质量投诉,一批书立的误差超过了允许范围。
李静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八个人围坐在新买的长条工作台前,气氛凝重。
“是我的问题,”她先开口,“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
她拿出游标卡尺、角度仪,和大家一起重新测量每个产品的公差范围。又请老教授帮忙,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质检工具。
那晚下班后,刘姐特意留下:
“李姐,大家不是故意做不好,是怕做太快你不满意。”
李静愣住了。她一直强调精益求精,却忘了工作效率同样重要。
第二天,她推出了计件工资加质量奖金的薪酬制度。既保证质量,又鼓励多劳多得。
工作室渐渐步入正轨时,新的机会来了。市里要举办文创博览会,邀请她设展。展位费不菲,但这是个难得的展示机会。
“必须去。”小远比她还激动,“妈,你要走出小作坊了。”
布展那天,李静带着团队忙碌到深夜。她的展位不算显眼,但设计别出心裁——全部用纸板搭建,像个巨大的礼物盒子。展品按系列排列:“记忆”“重生”“未来”......
博览会开幕后,人流如织。她的纸艺作品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第二天下午。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展位前停留了很久,通过翻译和李静交流:
“史密斯先生是北欧的家居品牌代表,他很欣赏你的设计理念。”
史密斯拿起一个用电路板包装改造的笔筒,仔细端详:
“这些真的都是废弃物改造的?”
李静点头,让小雨拿出原材料照片。史密斯看了很久,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
“美。而且有意义。”
三天后,她接到邀请,参加一个国际环保设计论坛。和她同台演讲的,有知名设计师、学者,还有跨国企业代表。
站在演讲台上,她看着下面不同肤色的面孔,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家政公司培训新员工时的紧张。现在,她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了。
“......废弃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就像人生,低谷不是结局,而是转机。”
演讲结束,史密斯找到她:
“我们品牌正在寻找可持续材料的合作伙伴。你有兴趣吗?”
这次合作比连锁店更加复杂。对方要求提供详细的生产流程、环保认证、甚至工人福利情况。李静第一次听说“碳足迹”“循环经济”这些术语。
那段时间,她白天管理工作室,晚上自学环保知识。小远帮她翻译英文资料,老教授介绍专家给她认识。
最困难的是环保认证。认证机构来审核时,对工作室的消防设施提出整改要求。
“需要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审核员说,“纸制品是易燃物。”
这笔投入超出预算。李静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贷款整改。
“值得吗?”赵晓梅问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