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上的签名(三)
城管队的办公室灯光惨白,照在水泥地上反着冷光。值班的是个年轻小伙,制服穿得一丝不苟。他抬眼看了看李静,又低头继续玩手机。
“那辆三轮车,”李静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显得格外小,“要办什么手续才能取?”
小伙子头也不抬:“罚款两百,签个字。”
李静从口袋里掏钱。那两张百元纸币还带着体温,是她今天最后一单的工钱。递出去时,手指不由自主地蜷缩了一下。
小伙子接过钱,随手开了张收据:“后院最里头,自己去推。”
后院堆满了暂扣的车辆,三轮车、小推车、电动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她的那辆破三轮被压在最角落,车把歪了,车斗也凹进去一块。
她费劲地把车拖出来,检查损伤。链条松了,刹车也不灵光。她蹲下身,徒手调整链条,油污很快沾满了手指。
回到租住的小区已是深夜。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她摸黑上楼,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才打开门。
小远已经睡了,桌上留着张字条:“妈,面条在锅里热着。”
她掀开锅盖,面条已经坨成一团,但还温着。
第二天清晨四点五十,闹钟还没响她就醒了。窗外下着细雨,天色灰蒙蒙的。她轻手轻脚起床,热了昨晚的面条,就着咸菜吃完。
送牛奶的路线她闭着眼睛都能走完。但今天,歪扭的车把让骑行格外费力。到第七栋楼时,雨下大了,牛奶箱被打湿,边角开始发软。
她脱下外套盖在箱子上,自己只穿一件单薄的工装。雨水顺着头发流进领口,冷得她直打哆嗦。
第八栋楼的王奶奶照例等在门口。看见李静淋得透湿,老太太愣了一下,转身回屋拿了条干毛巾。
“擦擦吧,别感冒了。”王奶奶的声音还是那么硬邦邦,但递毛巾的动作很轻。
李静道了谢,胡乱擦了把脸。转身要走时,王奶奶又叫住她:
“明天开始,订两瓶吧。”
李静怔住了。王奶奶独居,平时只订一瓶牛奶。
“天冷了,喝得多。”老太太不等她回答,就关上了门。
这一上午,李静的心都是暖的。
下午的保洁单子在一个新小区。客户是对年轻夫妻,刚搬来不久。女主人怀孕了,挺着大肚子给李静开门。
“主要是书房,”她说,“我先生的书太多,灰尘大,对宝宝不好。”
书房很大,整整三面墙都是书。李静擦到书架第二层时,看见一本熟悉的蓝色封面——《西方经济学原理》,她大学时最擅长的专业课教材。
鬼使神差地,她取下那本书。书页已经泛黄,但保存得很好。翻开扉页,有人用钢笔写着购书日期——正是她入学那一年。
“你也对经济学感兴趣?”男主人不知何时站在门口。
李静慌忙合上书:“随便看看。”
“这是我大学教材,一直舍不得扔。”男主人走进来,语气怀念,“那时候还梦想着成为经济学家呢。”
李静的手指轻轻抚过书脊。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理论:边际效应、机会成本、看不见的手……如今在她的生活里都有了最直观的体现。
“现在做什么工作?”男主人问。
“保洁。”这次,她说得很平静。
男主人点点头,没再多问。临走时,他多付了五十块钱:“书柜擦得很仔细,谢谢。”
下班路上,李静绕道去了旧书店。那本《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旧版,标价五元。她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下来。
回到家,小远正在做饭。西红柿切得大小不一,鸡蛋也炒得有点老,但他很认真。
“妈,今天老师说要开家长会。”小远一边盛饭一边说,“下周三晚上。”
李静的心沉了一下。家长会——又要面对其他家长探究的目光,又要编造自己并不存在的“小生意”。
“我知道了。”她说。
晚饭后,小远写作业,李静则拿出那本旧教材,一页页翻看。公式和图表依然熟悉,但那些理论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手机震动,是家政公司发来的下周排班。一天三单,从早到晚。
她合上书,开始计算这一周的收入:送牛奶每天六十,保洁平均每天一百五,纸箱大概能卖五十。扣除房租、生活费、小远的补习费,所剩无几。
窗外,城市的灯火明明灭灭。她想起白天那对年轻夫妻的家,宽敞明亮,书香气十足。那是她曾经梦想过的生活。
但现在,她更关心的是下周的家长会穿什么衣服才不像个保洁员。
第二天送牛奶时,她在王奶奶家门口多停了一会儿。牛奶箱旁放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件半新的羽绒服。
“我女儿买的,尺寸不对,”王奶奶从窗户探出头,“你要不嫌弃就拿着穿。”
李静捏着那件质地柔软的羽绒服,喉咙发紧。
“谢谢您。”她说。
“谢什么,”老太太摆摆手,“天冷了,多穿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