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与微光(二)
机会,或者说缘分,这东西很玄妙。当你刻意寻找时,它杳无踪迹;当你安于现状,只专注于自身的那片小天地时,它又可能在不经意间,悄然叩门。或许,上帝终究是悲悯苍生的,见不得任何一个灵魂在孤独的海洋里永远漂泊。
沈墨的生活轨迹依旧如常,公司、出租屋、菜市场,三点一线。但心底那被唤醒的微光,让她对外界多了一份不易察觉的开放。她依然不喜欢扎堆,但面对同事偶尔的搭话,她会比以往多回应几句;她依然习惯步行,但会留意身边那些同样独自行走的人。
改变发生在一个加班的夜晚。一个重要的客户项目到了最后关头,整个设计部都在挑灯夜战。沈墨负责最后的效果图整合,需要和市场部那边最终确认几个核心卖点的表述。市场部对接的同事恰好请假,电话转接了几次,最后听筒里传来一个温和而清晰的男声:
“你好,我是市场部林哲,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稳定感,像傍晚时分吹过湖面的微风,不疾不徐。沈墨原本因加班和沟通不畅而有些焦躁的心,莫名地平复了一些。她清晰地陈述了问题。
“好的,我明白了。请稍等,我核对一下最新的会议纪要。”电话那头传来键盘轻微的敲击声,片刻后,他给出了准确且条理分明的答复,甚至敏锐地指出了沈墨效果图中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细节。
“这里,‘极致体验’的表述旁边,配的图标风格可能略显清冷,或许可以调整得更具温度感一些?”他补充道,语气是商量的,而非指手画脚。
沈墨看着屏幕,恍然。那个细节她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劲,却说不出所以然。“谢谢,我马上调整。”她由衷地说。
“不客气,应该的。你们也辛苦了,这么晚还在加班。”林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理解的暖意。
挂了电话,沈墨按照他的建议修改了图标,效果果然提升了不少。她心里对那个叫林哲的同事,留下了一个“专业、细心、声音好听”的初步印象。
第二次交集,是在公司的茶水间。下午三四点,人最容易疲惫的时候。沈墨去接水,看到一个穿着整洁浅蓝衬衫的背影正站在窗边,小口喝着咖啡。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沈墨认出,正是那天电话里的林哲。
他本人和声音很匹配,看起来二十七八岁,戴着无框眼镜,眉眼干净舒朗,不算特别英俊,但气质沉静。他看到沈墨,微微点头示意,目光落在她手里的马克杯上——那是她自己做的陶艺作品,形状不规则,带着手工的拙朴。
“杯子很特别。”他微笑着说,语气自然,不带刻意的搭讪意味。
“谢谢,自己瞎做的。”沈墨有些不好意思。
“很有意思,比千篇一律的马克杯有生命力。”他评论道,然后像是想起什么,“对了,上次那个项目的效果图,客户反馈很好,特别是修改后的那部分。”
“也多亏了你提的建议。”沈墨回应道。
简单的几句对话,没有过多的寒暄,却在一种舒适的氛围中结束。他先离开了茶水间,背影挺拔而从容。
沈墨接完水,回到工位,心里有些细微的波澜。她不是没被异性搭讪过,但大多让她感到不适,想要逃离。而这次,林哲的接近,是建立在共同工作基础上的,是自然而然的,带着尊重和恰当的边界感,这让她并不反感。
后来,她开始有意无意地留意到他。他不属于办公室里那些扎堆高谈阔论、或者围着领导转的人。他大多数时候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工位上,要么专注地盯着屏幕,要么和同事低声讨论工作。他似乎也不抽烟,几次在楼下看到吸烟区的人群里都没有他。午餐时间,有时看到他一个人在公司食堂吃饭,面前放着餐盘和手机,神态安然。
他像这座城市里另一座安静的岛屿。不同的是,他的岛屿似乎打理得更加从容,与周围的海域保持着一种和谐的联系,而非像她这样,近乎封闭。
一次公司组织的跨部门团建活动,内容是去一个湿地公园徒步。沈墨本不想参加,但部门领导发了话,要求尽量全员到场。她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徒步队伍拉得很长,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冲在前面,喜欢八卦的同事们三五成群。沈墨照例落在最后,慢慢地走着,欣赏沿途的芦苇和水鸟。走着走着,她发现前面不远处,林哲也一个人,步伐不紧不慢,手里还拿着一台小巧的相机,偶尔停下来拍风景。
他回头,看到了落在后面的沈墨,停下脚步等她走近。
“不喜欢太热闹?”他笑着问,眼神里是了然的善意。
沈墨点点头:“嗯,有点吵。”
“这里挺好,安静,空气也好。”他表示赞同,很自然地和她并肩而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他们没有刻意找话题,只是偶尔评论一下看到的景色,或者沉默地走一段。但这种沉默并不尴尬,反而有一种共享静谧的舒适。沈墨第一次发现,原来和另一个人一起“独处”,也可以是一件轻松的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