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马利翁效应
高二那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林薇站在教学楼公告栏前,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期中考试总排名表上,她的名字终于从三十七名跳到了二十五名。两个月,十二个名次的进步,对她而言却像翻越了一座大山。
“林薇,班主任让你去办公室。”学习委员从身后拍了拍她的肩膀。
林薇心里一紧,迅速在脑中复盘最近的表现。没有迟交作业,没有课堂走神,没有违反校规。她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三楼教师办公室。
暮色透过西窗洒进房间,班主任李建国正伏案批改作业,眼镜滑到鼻尖,眉头紧锁。听到敲门声,他抬起头,脸上闪过一丝罕见的笑意。
“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顺手从抽屉里拿出林薇的成绩单,“这次进步很大。”
林薇拘谨地坐下,双手平放在膝盖上。“运气好,数学最后一道大题考前刚复习过类似题型。”
李建国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不是运气。这两个月,你每天六点到教室早读,课间从不参与无聊的打闹,晚自习后总是最后离开。我看得见。”
林薇惊讶地抬头。她从未想过班主任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在她印象中,这位年近五十的数学老师永远板着脸,目光锐利得像一把解剖刀,能把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切割得清清楚楚。
“你的基础不差,只是缺乏自信和方法。”李建国用红笔圈出她的各科成绩,“语文和英语保持得很好,理综还有提升空间。最重要的是数学——”他在那个鲜红的“98”上点了点,“从上次的72到98,说明你的逻辑思维并不差,只是以前练习不够。”
林薇鼻子突然一酸。自从进入这所省重点高中,她一直活在“勉强考上”的阴影里。初中时她是班级前五,到这里却成了中下游。父母从最初的失望到现在的接受,似乎已经认定她“就这个水平”。
“林薇,”李建国突然前倾身体,目光如炬,“你将来就是咱们班的第一名。”
这句话像一记惊雷,震得林薇耳膜嗡嗡作响。
“不可能!”她脱口而出,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班上有陈浩、张悦他们,他们天生就聪明,我怎么可能......”
“你试试吧。”李建国打断她,嘴角扬起一个几不可见的弧度,“就为了我这句话,你试试看。”
那一刻,办公室的钟声恰好敲响五点。窗外,梧桐树叶正一片片飘落,夕阳的余晖为它们镀上金边。林薇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办公室的,只记得班主任最后那句话在脑海中反复回响。
“你将来就是咱们班的第一名。”
像是咒语,又像是预言。
从那天起,林薇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微妙变化。她依然六点到校,依然课间不休息,依然最后离开教室。但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当她解数学题卡壳时,不再第一时间放弃;当英语阅读难以理解时,会多读三遍;当物理公式记不牢时,她会自己推导而非死记硬背。
更神奇的是,李建国开始在她每次小有进步时,给予恰到好处的肯定。
“这道题全班只有三个人做对,你是其中之一。”
“你的作文思路很独特,继续保持。”
“最近课堂回答问题更积极了,很好。”
这些表扬从不夸张,总是具体而克制,却像一颗颗小石子,在林薇心中激起涟漪。她开始相信,也许班主任真的看出了她自己都没发现的潜力。
然而现实从不一帆风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林薇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却因重感冒发挥失常,排名跌回三十名开外。
放学后,她躲在操场角落的梧桐树下无声哭泣。雪花飘落在她的羽绒服上,很快融化不见。
“我就知道会这样。”她对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是第一名的料。”
“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建国撑着伞,站在风雪中,“起来,我请你吃碗热面。”
面馆里热气氤氲,李建国破天荒聊起了自己的教书经历。
“十年前我教过一个学生,叫周明。高一入学时排名班级倒数,性格内向,几乎不与人交流。但我发现他有个特点——极其专注。有一次他在解一道物理题,连下课铃都没听见。”李建国搅动着碗里的面条,“我当着他的面对物理老师说:‘这孩子将来能上清华。’”
“后来呢?”林薇好奇地问。
“后来他果然考上了清华。”李建国笑了笑,“不是因为我预言成真,而是这句话改变了他对自己的认知。心理学上叫‘皮克马利翁效应’——当一个人被赋予高期望时,他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期望努力,最终使之成为现实。”
林薇怔住了。她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力量。
“所以,您对我说那句话,也是因为......”
“因为我看到了你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也能看到。”李建国郑重地说,“一次考试失利什么都不是,重要的是你如何应对失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