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三)
签下那份沉甸甸的协议书,李逸然的人生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普通的暑假宣告结束,他直接进入了“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预科阶段。这个计划游离于常规的中学-大学体系之外,旨在为极具天赋但可能不适应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制的、直通前沿科研的通道。
预科生活的主旋律是“填补”与“探索”并存。一方面,他需要密集补修高中乃至大学低年级的数理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基础编程……这些课程由大学的年轻讲师或优秀博士生小班授课,进度飞快,强度极大。另一方面,他依然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可以进入实验室,在周师兄等人的指导下,继续参与一些小课题,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即时应用。
最初的兴奋过去后,现实的挑战接踵而至。李逸然第一次感受到了“系统知识”的重量。他引以为傲的物理直觉,在面对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数学推导时,有时会显得无力。比如,在学习傅里叶分析时,他能够直观地理解任何一个复杂信号都可以分解成不同频率正弦波的叠加,这个物理图像很清晰。但面对那密密麻麻的积分变换公式和严格的数学证明,他却感到头晕目眩,做题时常常因为步骤不规范、逻辑跳跃而被扣分。
“逸然,你的思路是对的,但数学需要严谨。”辅导他数学的王博士指着作业本上一处跳步,“这里,你凭什么认为这个极限存在并且等于那个值?直觉不能代替证明。”
李逸然挠挠头,有些沮丧。他习惯于“看到”结果,却缺乏耐心去一步步搭建通往结果的逻辑阶梯。这种感觉,比单纯背诵英语单词更让他难受,因为它挑战的是他思考方式的根基。
另一大挑战来自语言。陈教授的话言犹在耳:“顶尖的学术资源,大多在英语世界里。”计划为他安排了一对一的学术英语课程。阅读最新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论文,对他来说不亚于解读天书。满篇的专业术语、复杂的长句结构,让他寸步难行。更别提要求更高的学术写作和口语交流了。第一次尝试用英语写一段关于自己项目的小总结,他憋了整整一个下午,写出来的句子支离破碎,语法错误百出。
有几次深夜,他独自留在空荡荡的自习室里,对着布满复杂符号的数学教材或者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感到一阵阵的疲惫和自我怀疑。这条路,似乎比他想象中还要艰难。他偶尔会想起那些顺利升入省重点高中的初中同学,他们此刻或许正在享受一个没有作业的、真正意义上的假期。而自己,却主动跳进了一个更辛苦的“牢笼”。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他照例去实验室找周师兄讨论一个关于传感器噪声滤波的问题。周师兄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一个国内本科生创新论坛准备报告,主题正是他们之前合作的那个无人机项目。周师兄把报告的PPT初稿给李逸然看,征求意见。
李逸然看着幻灯片,发现周师兄在阐述那个“细节致胜”的发现——即结构微小形变与阻尼材料老化对共振的影响时,用了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仿真截图,虽然严谨,但听起来十分晦涩,物理图像反而不那么清晰了。
“师兄,”李逸然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我觉得……这里能不能换个**?”他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画了一个简化的弹簧振子模型,然后标注出哪个部分相当于无人机的框架,哪个部分相当于老化的橡胶垫。“你看,如果我们把这个系统简化成这样,那么那个微小的形变,就相当于改变了这个弹簧的劲度系数,而橡胶垫老化,相当于改变了阻尼……这样,即使不懂复杂控制理论的人,也能大概明白为什么一个小改动会引发大问题。”
周师兄看着李逸然的草图,眼睛一亮:“妙啊!你这个比喻太形象了!确实,报告面向的评委不一定都是控制专业的,用这种物理图像来解释,更容易让人理解我们工作的核心创新点。”
周师兄立刻着手修改了那部分内容。后来的论坛上,他的报告因为阐述清晰、深入浅出,获得了极好的反响,还拿到了一个最佳报告奖。回来后,周师兄特意找到李逸然,由衷地说:“逸然,看到没?你的那种‘物理直觉’和化繁为简的能力,是我们这些经过多年标准化训练的人最容易丢失的宝贝。系统知识很重要,它让你的直觉更精确、更有力,但千万别丢了你看待问题的这个‘魂’。”
这番话像一束光,驱散了李逸然心头的迷雾。他忽然明白了陈教授的深意。补修课程,学习语言,不是为了磨平他的棱角,把他变成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而是为了给他的独特天赋安装上更强大的“引擎”和“导航系统”。数学的严谨能让他的直觉推断变得无懈可击,英语的熟练能让他站在全球同行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