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的距离(三)
赵明一个月的陪产假转眼就结束了。自来水公司的工作不容长久离岗,加上年假也多休了几天,他不得不回去上班。临走前,他抱着儿子舍不得放手。
“小薇,家里就拜托你了。”赵明收拾着公文包,眼神却始终没离开婴儿床,“爸妈年纪大了,别让他们太累。”
小薇点点头,产后恢复得不错的脸上露出温柔笑意:“放心吧,有王阿姨在呢。”
然而这份平静很快被打破了。
宝宝突然开始白天酣睡,晚上哭闹不止,大便也变得稀薄。李老师凭着带大赵明的经验判断:“没事,小孩都这样,肠胃没长好呢。”
但王阿姨不这么认为:“这情况持续两天了,最好去医院看看。现在的小孩娇贵,不能按老方法带。”
小薇立刻紧张起来,当晚就催着赵明带宝宝去县医院急诊。赵老师和李老师本想阻拦,但看到小薇急得掉眼泪,只好默许。
县医院里,新生儿科医生建议做全面检查。当护士拿出采血针时,李老师的心揪紧了。
“非要抽血吗?这么小的孩子...”李老师的声音发颤。
“妈,现在都讲科学检查。”赵明虽然也心疼,但还是按住母亲的手。
宝宝的哭声响彻走廊,赵老师背过身去,不忍看孙子受罪。
化验结果出来了,几项血常规指标略有异常,但医生无法明确诊断,只建议观察。
“这怎么行!”小薇急得直跺脚,“指标不正常肯定有问题,咱们去市医院吧!”
赵老师终于忍不住了:“县医院都查不出问题,去市医院又要重新抽血!这么小的孩子经得起这么折腾吗?”
“爸!这是您孙子!万一有什么问题...”小薇眼泪汪汪。
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带着县医院的化验单去市医院咨询,坚决不再抽血。
第二天,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赶往市医院。专家仔细看了化验单,又检查了宝宝,最终笑着说:“没什么大问题,新生儿肠胃功能不完善很正常。开点益生菌,半个月后复查一下就行。”
回家的路上,车里气氛尴尬。赵老师和李老师沉默不语,小薇则紧紧抱着孩子,像是打赢了一场仗又像是打输了一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阿姨接到老家电话——父亲病故,必须立即回去奔丧。
“真对不起,家里有白事,我得回去一趟。”王阿姨红着眼圈收拾行李,“大概要一个星期。”
李老师连忙包了个白包:“节哀顺变。这边你放心,我能带好宝宝。”
王阿姨犹豫了一下:“宝宝现在晚上闹得厉害,您一个人可能吃不消。要不让我妹妹来顶几天?她在城里做月嫂,很有经验。”
小薇立刻点头:“好啊好啊,麻烦您联系一下。”
赵老师却摆摆手:“不用了,我们能行。这几天我帮把手。”
王阿姨走后,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第一天晚上,宝宝从十点哭到凌晨两点。李老师用尽各种方法:喂奶、换尿布、抱着走、唱歌...统统无效。赵老师也被吵得睡不着,起来帮忙。
“是不是肠绞痛?”赵老师想起在市医院听来的词。
“那怎么办?王阿姨在时好像有办法的...”李老师急得满头大汗。
最后是小薇用手机查到一个按摩手法,才勉强让宝宝安静下来。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天,李老师眼圈黑得像是被人打了两拳。赵老师既要操心伙食,又要帮忙带娃,也累得够呛。
第四天,王阿姨来电话说父亲后事处理完毕,但母亲伤心过度需要人照顾,暂时回不来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赵明公司有个紧急项目,需要加班一周。小薇产后激素水平尚未恢复,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因为育儿小事与公婆发生争执。
“妈,纸尿裤不是这样穿的,会漏的!”
“妈,冲奶粉要先放水再放奶粉,比例要精确!”
“妈,宝宝不能这么晃,对大脑不好!”
每一声“妈”都像一根针,扎在李老师心上。她教书育人四十年,从未觉得自己如此无能。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雨夜。宝宝哭得声嘶力竭,李老师怎么都哄不好。小薇冲进房间一把抱过孩子:“妈!您能不能轻点!都红屁股了!”
李老师愣在原地,看着自己长满老茧的手,突然泪如雨下:“我...我不是故意的...”
那晚,李老师对赵老师说:“我带不了这孩子了。明天让小薇自己带吧,我专心做饭。”
但第二天清晨,宝宝的哭声还是把李老师引回了婴儿房。她看着孙子哭红的小脸,心疼得无以复加,再次抱起了孩子。
“不是说不管了吗?”赵老师问。
“舍不得啊...”李老师叹气,“再说请人带太贵了。”
是啊,王阿姨的工资是8800元一个月,只带26天。这笔钱对老两口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好在半个月后的复查显示宝宝一切正常。体重从出生的2.9千克长到了5.1千克,医生夸赞养得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