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黑河
黑河市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月底就已经银装素裹。在这个中俄边境小城,中俄友谊小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欢迎三位新同学。”班主任李老师微笑着对二年级三班的孩子们说,“他们是来自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萨沙、卡佳和安德烈。”
教室门打开,三个金发碧眼的孩子怯生生地走进来。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教室里的中国同学。
“大家好,我叫萨沙。”个子最高的男孩用生硬的汉语自我介绍。
“我是卡佳。”扎着两条金色辫子的女孩小声说。
最矮小的安德烈躲在萨沙身后,用俄语嘟囔了一句:“Я 6оюсь(我害怕)。”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他们会说中国话吗?”
“头发颜色好像洋娃娃!”
“那个小男孩说什么呢?”
李老师拍拍手让大家安静:“从今天开始,萨沙、卡佳和安德烈就是我们班的一员了。大家要互相帮助,特别是语言上,要帮助他们学好汉语。”
就这样,三个俄罗斯小朋友开始了在中国小学的学习生活。
第一堂语文课就成了大挑战。李老师在黑板上写:“我爱北京**。”
“这是‘我’,这是‘爱’...”李老师耐心地教着。
安德烈皱着眉头,在作业本上画了个小人,然后在旁边写了个“我”字。萨沙认真跟读,但发音古怪:“窝矮北斤天安闷。”全班哄堂大笑。
卡佳脸涨得通红,突然站起来用俄语说:“Это не смешно!(这不好笑!)”然后哭着跑出了教室。
班长小梅赶紧追出去,在走廊上找到正在抽泣的卡佳。小梅不会说俄语,但她掏出自己的手帕,又拿出一个漂亮的贴纸,小心翼翼地递给卡佳。
卡佳看着贴纸上可爱的熊猫,慢慢停止了哭泣。小梅拉着她的手回到教室,对着全班同学严肃地说:“不许笑话新同学!谁再笑,我就告诉李老师!”
课间休息时,中国孩子们好奇地围着三个俄罗斯小朋友。
“你们为什么来中国上学啊?”胖乎乎的小强问。
萨沙努力用汉语解释:“妈妈...工作...黑河。爸爸...俄罗斯。周末...回家。”
原来,萨沙和卡佳的母亲在中俄贸易公司工作,常驻黑河。安德烈的父亲是俄罗斯工程师,在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工作。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双语教育,他们被送到中俄友谊小学读书。
“你们想家吗?”细心的小梅问。
卡佳点点头,眼圈又红了:“想爸爸,想奶奶,想我家的狗。”
小强突然拍手:“我有主意了!我们帮你们学汉语,你们教我们说俄语好不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一场有趣的语言交换开始了。
第二天课间,小强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小本子:“这是我收集的‘好吃的东西’——糖葫芦、饺子、锅包肉、拉皮...用俄语怎么说?”
萨沙认真地一个一个教:“шашлык и3 6оярышника, пельмени, свинина в кисло-сладком соусе, лапша...”
小强跟着念,但发音一塌糊涂。安德烈笑得前仰后合,第一次在教室里露出了笑容。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了一道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萨沙很快举手:“8个!”
李老师很高兴:“很好!萨沙真棒!”
但接下来的一道题难住了俄罗斯孩子们:“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3/4,还剩多少米?”
三个俄罗斯小朋友面面相觑,不明白“3/4”是什么意思。中国孩子们也很惊讶——这么简单的分数题怎么会不懂呢?
小梅突然明白过来:“老师,俄罗斯的分数教法和我们不一样吧?”
李老师恍然大悟:“对啊,我忘了教材差异了。那这样,小梅,你课后帮萨沙他们补习一下分数知识好不好?”
于是每天放学后,小梅都会留下来帮俄罗斯朋友们补习数学。作为回报,萨沙教小梅滑冰——冬天黑河的江面冻得结结实实,成了天然的滑冰场。
一个周五,李老师宣布:“下周三我们要举行‘中俄文化交流日’,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个节目或作品。”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中国孩子们准备书法、京剧脸谱、民族舞蹈。俄罗斯孩子们则商量着要展示什么。
“我们跳俄罗斯民族舞吧!”卡佳提议,“我妈妈可以寄传统服装来。”
安德烈担心地说:“可是我们还不太会跳啊。”
萨沙拍拍胸脯:“我妈妈这周末过来,她可以教我们!”
周一到校时,三个俄罗斯孩子都顶着黑眼圈——他们周末练习舞蹈到很晚。但让人担心的是,安德烈感冒了,咳嗽个不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