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元买不到的铃声(七)
霜降过后,河面泛起薄雾,修鞋摊前的梧桐叶已落了大半。老周的身体时好时坏,医生的诊断不容乐观——肺纤维化,不可逆转。
周建军毅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接手社区电商。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未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父亲建立的运营模式,只是用他的管理经验让流程更加顺畅。
“爸,您看这个月的数据,”周建军坐在父亲病床前,展示平板电脑上的图表,“我们新增了十二家贫困户,销售额环比增长百分之二十,但利润率保持不变。”
老周戴着氧气面罩,虚弱地点点头,眼中流露出欣慰。他伸手想触摸屏幕,却因乏力而垂下。周建军握住父亲的手,轻轻放在平板上。
“李大爷的孙子考上大学了,咱们用社区基金出了第一年学费。”
“张阿姨的丈夫做了手术,恢复得不错。”
“刘婶的酱菜现在卖到邻省去了,她说是托您的福...”
周建军细细汇报着社区的近况,老周闭目听着,仿佛在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
林小雨站在病房门口,不忍打扰这温馨的时刻。她手中提着保温壶,里面是老周最爱喝的山药排骨汤。
这几周,她目睹了周建军的蜕变。那个曾经西装革履的城市精英,现在穿着朴素的夹克,骑着三轮车送货;那个曾经羞于承认父亲职业的儿子,现在自豪地向新客户介绍“周师傅修鞋摊”的起源。
“小雨来了?”老周睁开眼,敏锐地察觉到门外的身影。
林小雨走进病房,盛出还冒着热气的汤:“周师傅,今天感觉怎么样?”
老周勉强坐起身,周建军细心地为他调整靠枕。喝了几口汤,老周突然说:“建军,把我那部老年机拿来。”
周建军从床头柜取出手机递给父亲。老周摩挲着磨损的外壳,突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始终舍不得换掉这个手机吗?”
两人摇头。
“因为它提醒我,自己是谁。”老周缓缓说道,“智能手机功能多,但容易让人忘了本心。这个老年机,接就是接,打就是打,简单直接,就像我做人的道理。”
他剧烈地咳嗽起来,缓过气后继续说:“我走后,你们要继续做下去,但记住三点:一是价格不能涨,二是质量不能降,三是新人要帮衬。”
周建军红着眼眶点头:“爸,您放心,我都记得。”
老周又转向林小雨:“小雨,你是个好孩子,有心胸有眼光。以后多帮帮建军,他书读得多,但人情世故上还得历练。”
林小雨哽咽难言,只能用力点头。
那晚,老周的状况急转直下。医生进行了紧急抢救,但回天乏术。弥留之际,老周用最后的气力对儿子说:“摊子...继续...铃声...”
凌晨三点二十七分,周福生老人安详离世,享年六十五岁。
消息传出,整个社区陷入悲痛。灵堂就设在修鞋摊旁,来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大家自**流守夜,讲述着老周生前的点滴善举。
出殡那天,天空飘着细雨。送行队伍从修鞋摊一直排到街尾,许多人泣不成声。周建军捧着遗像,林小雨捧着那部老年机,走在队伍最前面。
按照老周生前愿望,葬礼一切从简,省下的钱全部注入社区互助基金。
丧事过后,修鞋摊关闭了七天。第八天清晨,周建军毅然拉开卷帘门,开始整理工具。林小雨默默来到摊前,帮忙打扫。
陆续有顾客前来,见到重新开张的修鞋摊,无不惊讶而后感动。
“建军,你真要接着干?”
“周师傅走了,但这摊子不能倒。”周建军语气坚定,“这是我爸一辈子的心血,也是社区的联络站。”
他不仅修鞋,还继续经营电商项目,甚至扩大了范围,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那部老年机被放在摊位的显眼位置,用透明盒子保护着,依然保持着充电状态。
奇怪的是,自从老周去世后,那部老年机偶尔会在深夜响起。周建军查看过来电记录,却没有任何显示。
一天傍晚,周建军正在收摊,突然听到老年机的铃声大作。他惊讶地打开盒子,拿起手机,屏幕上依然没有显示来电。
鬼使神差地,他按了接听键:“喂?”
电话那头只有沙沙的电流声,良久,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然后是一段模糊的话音:“...做得...好...”
周建军浑身一震,那声音像极了父亲。
消息传开,大家都说老周放心不下,回来看望。有人建议请法师做法,周建军却笑了:“不用,我爸只是惦记大家,听听铃声就安心。”
此后,那部老年机偶尔依然会在深夜响起,每次接听都只有沙沙声,但接完电话的人都会感到莫名的安慰。
林小雨提议:“我们把周师傅的精神传承下去吧。设立一个‘周福生社区互助奖’,每年评选帮助他人最多的居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