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师王鹏展(八)
第三十五章 着书立说
承相痊愈后,王鹏展的生活重心彻底转回了家庭和相术的系统化整理上。佐藤教授寄来了正式的合作研究提案,但王鹏展婉拒了长期驻日的要求,改为每季度短期交流的模式。他深知,儿子的天赋需要引导,妻子的心需要安定,而自己探索相术的道路,也必须深深扎根于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书房里,那本暂定名为《相术新解》的手稿日渐增厚。王鹏展不再满足于零散的案例记录,他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框架:
相形篇:系统梳理传统面相、骨相、手相、体相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性格、命运的关联。他摒弃了古籍中过于玄虚或宿命论的表述,代之以更客观的描述和概率性判断,强调“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能动性。他绘制了更精确的面部十二宫位图,详细标注了不同纹路(如悬针纹、鱼尾纹、法令纹)的成因与可能的预示范围,并附上大量验证案例。
相气篇:这是他最具突破性的部分。王鹏展详细描述了“气场”的观察方法(半冥想状态、视觉焦点调整),定义了不同颜色、形态、强度气场所代表的情绪状态、健康状况及短期运势倾向(如灰黑主病厄滞涩,红赤主怒气冲突,明黄主智慧通达,粉金主贵人机遇,淡紫主灵性超凡等)。他特别强调了气场变化的动态性,以及环境气场对个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他大量参考了与沈清雨合作整理的实验数据,并引入了“能量场”、“生物光子”等现代术语进行类比解释。
相骨篇:基于《麻衣相术》残篇、《摸骨秘要》及自身实践,王鹏展谨慎地阐述了“相骨”的境界。他着重描述如何通过“灵触”感知骨骼形态(如额骨的宽窄隆陷、枕骨的凸起程度、颧骨的走势、鼻骨的挺直或歪曲)来推断先天禀赋、潜在体质弱点、重大命运转折点(如早夭、大器晚成、迁徙、重大伤病预警)以及精神特质(如意志力、记忆力、创造力)。他强调“相骨”需极高的天赋和道德自律,因其触及更深层的生命信息,滥用危害极大。这部分他写得尤为谨慎,只记录可验证的核心原则,许多秘法仅以暗示或需特定条件才能解读的符号记录。
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承相展现出的特殊观察能力,作为“天赋与后天环境互动”的独特案例,小心地写在另一本加密的笔记里。
“爸爸,你在写‘看人’的书吗?”一天,承相趴在书桌边,好奇地看着父亲奋笔疾书。
王鹏展放下笔,摸摸儿子的头:“是啊,爸爸在把怎么‘看’人、‘看’事的心得记下来。”
“那‘看’东西呢?”承相眨着大眼睛,“张爷爷家那个旧柜子,里面有个小盒子,闪着绿光,张爷爷自己都不知道呢。”
王鹏展心中一动。几天后,他带承相去拜访邻居张老。闲聊间提起承相的话,张老将信将疑地挪开柜子,果然在背后一个极其隐蔽的暗格里,发现了一个祖传的翡翠鼻烟壶,正是翠绿欲滴。
“神了!这孩子...”张老惊愕不已。王鹏展连忙解释是孩子眼尖,心中却明白,承相看到的“绿光”,正是物品上蕴含的“宝气”或长久积累的“人气”。
第三十六章 天赋初显
承相的特殊能力,如同璞玉,在王鹏展有意识的呵护和秀兰半信半疑的默许下,渐渐展露光彩。这孩子似乎天生就能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信息场”:
他能一眼看出刚认识的小朋友是“暖烘烘的太阳”(性格开朗健康)还是“湿漉漉的小草”(心情低落或身体不适)。
他能指着校园里一棵看似普通的槐树说:“它不高兴,根被压疼了。”后来学校修水管,果然发现树根被水泥封住了一大片。
他甚至能模糊地“读”到物品上残留的强烈情绪印记。一次,秀兰带他去旧货市场,他死死拽着一个旧铜铃铛不放,说“它在哭”。摊主后来才支吾着说,这铃铛是从一个孤寡老人遗物里收来的。
王鹏展没有急于教导儿子复杂的相术理论,而是引导他学会描述和分辨这些感知:这是颜色?是温度?是声音?还是某种感觉?他教承相静坐,学着像爸爸那样“静下心来听”。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告诫儿子:看到什么,除非必要,不要轻易说出来;这种能力是为了帮助人,理解事,而不是炫耀或窥探。
秀兰起初忧心忡忡,怕儿子成了“小怪物”。但看到王鹏展耐心引导,承相也依然是个活泼爱笑的孩子,她才慢慢放下心来,甚至开始学着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他一些基础的人情世故,告诉他什么场合该“装看不见”。
沈清雨得知承相的天赋后,寄来了一些儿童心理学和超常儿童教育的书籍。信中,她的语气保持着学术性的关切,但字里行间那份克制的距离感,王鹏展感受得到。她已不再频繁出现在王家,研究工作主要通过信件和林教授转达。王鹏展心中有一丝怅然,却也明白这是最好的局面。他将对沈清雨的欣赏和感激,深深埋藏,化作学术上更严谨的动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